颜延之列传(1 / 1)

白话二十四史 李海杰 874 字 6个月前

颜延之(384—456年),字延年,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南朝宋时文坛领袖,与谢灵运并称为“颜谢”,因行事狂傲,世人也称他为“颜彪”。

狂傲率直的文坛领袖

颜延之的父亲早逝,因此家境贫寒。颜延之自幼聪明伶俐,喜欢读书,写出的文章在当时号称第一,但他特立独行,直到三十岁还没有结婚。

颜延之的妹妹嫁给一个高官的儿子。这个高官很欣赏颜延之的文采,邀请他见面,想推荐他做官,颜延之却没有赴约。

东晋末年,颜延之在当时还是豫章郡公的宋武帝的世子手下担任一个小官。

宋武帝北伐,收复了大量领土,颜延之奉命担任特使,来到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庆贺胜利。一路之上,面对满眼衰败颓废,颜延之感受到山河破碎的悲哀,心中久久难以释怀,写下名作《北使洛诗》。

宋武帝当上皇帝后,让颜延之负责教育太子。宋武帝邀请儒学大师周续之讲学,当时颜延之虽然官职不高,但心气高傲,和周续之进行学术辩论。

周续之每解释一句话,总要引经据典,而颜延之却言简意赅,直指要害。宋武帝很高兴,让他详细解读儒家经典,颜延之条理清晰,见解独到,让众人敬佩不已。

颜延之对自己的文采十分自负,行事狂放,言语犀利,对位高权重的达官贵人不屑一顾,很多人不喜欢他。不久,颜延之被贬为地方官,上任途中,他经过陶渊明的家乡。

在此之前,两人便因为文名而相互仰慕,结为忘年之交,此刻相见,更是欢喜异常。颜延之经常去陶渊明家里喝酒,两个人每天作诗酬唱,探讨文学,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陶渊明去世后,颜延之悲痛欲绝,为他写下一篇祭文,怀念这位好友。

440年,已经名扬天下的颜延之被朝廷任命为专门负责文化教育的官员。颜延之在朝廷工作了十二年,除了工作以外,他的生活异常简朴,穿粗布衣服、吃粗粮,唯独喜欢喝酒,每次喝酒都会非常放纵,做出种种狂浪不羁的事情,从来不在乎其他人的目光。

452年,六十九岁的颜延之请求退休,直到第二年,宋文帝才批准他的退休申请。

颜延之刚退休不久,宋文帝的儿子刘劭(shào)弑父自立,颜延之的儿子颜竣正在辅佐武陵王刘骏,准备讨伐刘劭。

颜竣写了一篇气势如虹的檄文,刘劭看到檄文后,非常生气,召颜延之进宫,把这篇檄文给他看。

颜延之说:“这的确是我儿子写的文章。”刘劭问道:“他这篇文章怎么写得如此不留余地?”颜延之答道:“我是他的父亲,如今在陛下手里,他连自己的父亲都不在乎,自然也不在乎陛下了。”刘劭觉得有道理,又顾忌颜延之的名声,因此没有为难他。

三个月后,刘劭兵败被杀,宋孝武帝即位,颜延之有惊无险地度过人生中的最大危机,在京城过了三年逍遥自在的生活之后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三岁。

历史上的颜延之和谢灵运齐名,当时人称“颜谢”。但两人的诗歌风格大不相同。

颜延之曾经询问大诗人鲍照,自己的诗歌和谢灵运的诗歌有什么区别,鲍照答道:“谢灵运的诗歌像是一朵刚刚盛开的芙蓉花,自然可爱,你的诗歌像是华丽的锦缎,满眼全是精心的雕琢。”颜延之听罢,一辈子都很反感这种说法。

【原文】常乘羸牛笨车,逢竣卤簿,即屏往道侧。又好骑马,遨游里巷,遇知旧辄据鞍索酒,得酒必颓然自得。常语竣曰:“平生不喜见要人,今不幸见汝。”竣起宅,谓曰:“善为之,无令后人笑汝拙也。”——摘自《宋书?卷七十三》

【译文】颜延之经常驾驶着用孱弱的牛拉的笨重车子,遇到了儿子颜竣手下的仪仗队,立刻遮住自己走到道路一侧。他还喜欢骑马,常骑马遨游在街道巷里,要是遇见了自己的旧相识,就坐在马鞍上要酒,得到了酒必定和顺自得。颜延之经常和自己的儿子颜竣说:“我平生就是不喜欢见到权贵,现在我真是不幸遇见了你。”颜竣要给自己盖房子,他对颜竣说:“好好干,不要让后世的人笑话你笨。”

词语积累

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一百里路,哪怕走了九十里,也只是走了一半,比喻越到最后越困难。

布衣蔬食:穿着布衣,吃着粗粮,比喻生活清贫。

傍若无人:同旁若无人,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形容神情态度高傲自如。

才高八斗:斗,古代计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原形容曹植文才出众,天下文才总共一石,他一人独占八斗,比喻才学极高。

深沟高垒:挖掘很深的壕沟,建筑很高的壁垒,指加强防御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