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载记(1 / 1)

白话二十四史 李海杰 952 字 6个月前

慕容儁(jùn)(319—360年),鲜卑族,字宣英,鲜卑名贺赖跋,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人,十六国时期前燕开国皇帝。

前燕开国皇帝

鲜卑族是继匈奴族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又一个游牧民族,属于东胡族群。秦汉时,东胡被匈奴击败,一分为二,分别退入乌桓山和鲜卑山,于是以山为族名,形成了乌桓族和鲜卑族。两族因为接受了匈奴族的统治,风俗习惯很相似。

东汉初年,鲜卑族跟随匈奴族侵扰边境,中原才知道有这个民族。匈奴族衰弱之后,鲜卑族趁势崛起,与中原王朝时战时和。

慕容的祖父就是鲜卑族慕容部的首领,生前常常说:“我积累功德,我的子孙应当拥有中原。”等到慕容出生,祖父看他的相貌异于常人,说:“这个孙子有异相,家族事业后继有人了。”

慕容长大后,身材魁梧高大,博览群书,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才,在部族的威望很高。慕容的父亲被东晋王朝册封为燕王,他被册立为世子。

慕容三十岁时,父亲去世,他正式继承燕王之位。正值年富力强,慕容渴望建功立业,参与逐鹿中原。

当时,北方的霸主是后赵,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都远超燕国,慕容只能暂时收起进军中原的念头。

第二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他的几个儿子为了皇位互相残杀,政局一片混乱。慕容紧紧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调动二十万精兵,分三路南征后赵。

后赵守军无心恋战,燕军很快攻陷重镇蓟(jì)城(今北京市)。慕容随即将都城迁往这里,昭示了逐鹿中原的决心。

不久,后赵大将军冉闵杀死皇帝,自己称帝,建立冉魏政权。冉闵畏惧慕容的实力,派遣使者前往探听虚实。

慕容认为冉闵得位不正,人心不定,对自己是个机会,便让官员质问冉闵的使者:“冉闵不过是石虎的养子,才能平庸,怎么敢辜负恩德、篡夺皇位,越礼妄自加帝号呢?”冉闵的使者据理力争,但慕容攻打冉魏的决心不再动摇。

当时,慕容的大臣都建议杀掉使者,慕容说:“古代双方交战,使者处于中间,这是为人臣者常有的事。”下令放掉使者,即刻备战,准备攻伐冉魏。

不久,准备充分的慕容派遣将领慕容恪(kè)等人分兵攻打冉魏。冉魏多年征战,早已不堪再战,接连战败,连冉闵都被活捉。慕容将他斩首,冉魏政权正式灭亡。

慕容实力倍增,在群臣的劝说下他登基称帝,国号为燕,史称前燕。东晋派使者去见慕容,慕容说:“请回去告诉你们天子,我担负了民众的苦难,得到中原人士的推举,已经称帝了。”此时,慕容产生了图谋天下的想法。

慕容称帝后,没有停下征战的脚步,凭借空前强大的军事实力,迅速肃清境内的几股残余势力。不仅匈奴人对他俯首称臣,就连朝鲜半岛的高句(gōu)丽都入朝进贡,北方的局势随之稳定下来。

随后慕容又渡过黄河,从东晋手里夺取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将都城迁往邺城,前燕的声势一时之间达到顶峰。

这时,前燕在北方只剩下前秦一个对手,此外还有南方的东晋,有着统一志向的慕容很自然地将眼光投向了这两股势力。鉴于前秦、东晋的实力还很强大,慕容下令各州清点现有兵力,让各家各户只留一个成年男丁,其余全部编入部队,想要组建一支一百五十万人的大军。

慕容计划第二年会合全部兵力,然后进军洛阳,实现自己的统一大业。有大臣表示反对,认为这个计划过于激进,百姓们的生活已经困苦不堪,恐怕会激发民变。

慕容仔细听取了意见,又交由众臣集体商议,最后决定采取五丁抽三制,放宽备战时间,准备第二年年底集结完毕。

慕容原本踌躇满志,准备统一天下,却突然一病不起。他自知大限已到,向弟弟慕容恪托孤,说:“朕身体虚弱,恐怕不行了。朕没有什么遗憾,只是还有两个大敌没有消灭,太子年纪尚小,朕准备把国家托付给你。”慕容恪回答:“虽然太子年纪小,但聪慧过人,必定能战胜强敌。我们不能乱了正统。”慕容生气地说:“兄弟之间,何必讲客套话?”慕容恪坚持说:“陛下如果认为臣能承担重任,臣自然全力辅佐少主。”慕容由此放心。

360年,慕容病逝,终年四十二岁。

【原文】自和龙至蓟城,幽冀之人以为东迁,互相惊扰,所在屯结。其下请讨之,曰:“群小以朕东巡,故相惑耳。今朕既至,寻当自定。然不虞之备亦不可不为。”于是令内外戒严。——摘自《晋书?卷一百一十》

【译文】慕容自和龙(今辽宁省朝阳市)抵达蓟城,幽州、冀州的百姓以为他要东迁,互相惊动引起骚乱,在当地集结。慕容的部下请求讨伐他们,慕容说:“他们以为朕去东部巡视,所以产生疑惑而已。现在朕既然已经到达,他们不久自然安定。然而,防止意外的准备也不得不做。”于是命令内外戒严。

词语积累

神色自若:自若,如常。脸色神情毫无变化。比喻态度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