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183—245年),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三国时期孙吴政治家、军事家。
孙吴的定海神针
陆逊出身于吴郡陆氏,是江东大族,江东四大姓之一。
陆逊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跟随堂祖父庐江郡(今安徽省西南部)太守陆康学习。陆逊的学识增长很快,成为家族中的佼佼者。为了避免战火的波及,陆康将陆逊及亲属送回家乡。陆康死后,他的儿子比陆逊还小,便由陆逊支撑门户。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孙策趁机占领江东。孙权成为新统治者后,礼贤下士,渴求人才,二十一岁的陆逊加入进来,成为孙权的幕僚。
陆逊历任多职,逐渐显露出政治军事才能。有一年,陆逊担任县令,遭遇旱灾,马上下令开仓赈(zhèn)济灾民,组织百姓恢复生产,成功应对灾情,受到老百姓的爱戴。
当时,江东境内经常有山贼出没,官军连续几年都没有平定,陆逊主动上书,请求讨伐山贼。得到孙权的许可后,陆逊招兵讨伐,很快平定了匪患,部众也发展到两千多人。
陆逊的能力,孙权都看在眼里,认定他是可用之材,将侄女嫁给他,时常共商军国大事。当时,丹杨(今安徽省宣城市)的山越被北方的曹操策反,孙权命令陆逊前去平定。陆逊的兵马较少,便采用多插旌旗、昼伏夜出、不时击鼓等疑兵之计,让山越惶惶不可终日,叛乱很快被平定。陆逊借机将山越进行整编,得到一万多名精兵,极大扩充了军力。孙权对他赞不绝口。
孙权与先主刘备因为荆州归属问题,矛盾慢慢激化,下令吕蒙夺取荆州。吕蒙为了麻痹荆州守将关羽,佯装回建业养病,路过陆逊的辖区。陆逊不知道实情,前去拜见吕蒙,献策说:“关羽目中无人,自恃(shì)勇武,如今一心北进,后方空虚,现在听到将军生病的消息,更不会防备,这是收取荆州的大好时机,希望将军能和主公好好筹划。”
吕蒙见陆逊有这番见解,大为欣赏。到达建业,孙权迫不及待地询问谁能代替他在前线指挥,吕蒙非常郑重地告诉孙权:“陆逊思虑深远,足以担当大任。加上他现在名气不够,让他接替我,一定能让关羽麻痹大意。”孙权立刻照办。陆逊到任,马上给关羽写信,谦卑地表达友好,关羽果然很看不起他,不再对东吴设防。
不久,关羽在前线作战不利,陆逊认为时机成熟,立即上报孙权。吕蒙返回前线,与陆逊联合,顺利拿下荆州,斩杀关羽。
先主意欲为关羽报仇,收回荆州,率领大军进攻东吴。孙权遣使求和,先主拒绝。此时,吕蒙已经去世,陆逊临危受命,抵抗蜀军。先主急于求胜,来势汹汹,前期进展顺利,频繁向吴军发起挑战,陆逊坚守不出。
吴军将领纷纷要求出战,陆逊坚持疲兵之计,消磨蜀军的锐气,双方在夷陵开始了长达半年的对峙。进入暑季,蜀军连营数百里,后勤补给困难,士气大不如前。
陆逊觉得时机成熟,命令众将转入反攻阶段。他抓住蜀军连营的弱点,采用火攻,蜀军节节败退,被吴军团团围住,元气大伤。先主趁夜突围,才逃过一劫。孙权得知胜利的消息,抚掌大笑。陆逊当时不满四十岁,击败名满天下的先主,拯救了危局中的东吴,从此名震天下。
陆逊立下大功,更加兢(jīng)兢业业地辅佐孙权。孙权称帝后,陆逊担任丞相,出将入相,达到人臣的顶峰。陆逊晚年陷入太子之争,遭到孙权的无情打击,内心充满苦楚,最终一病不起,郁郁而终,终年六十三岁。
【原文】会(kuài)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摘自《三国志?卷五十八》
【译文】会稽郡(治所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淳于式上表禀告陆逊违法征用民众,辖区百姓受到扰乱,愁苦不堪。后来陆逊到达都城,言谈之间,称赞淳于式是个好官,孙权说:“淳于式告发你,你却推荐他,是什么原因?”陆逊回答:“淳于式想要百姓休养生息,因此告发我。如果我又诋(dǐ)毁他来扰乱主公的视听,这种风气不应该助长。”孙权说:“这实在是德高望重的人才能做到的事,普通人不能做到啊。”
词语积累
忍辱负重:忍,忍受;负,担当。忍受屈辱,承担重任。比喻心智坚定,能够忍受屈辱,承担重任。
火烧连营:连营,连接的军营。用火将连着的军营烧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