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郡真定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人,东汉末年蜀汉名将。
追求仁政、一身是胆的儒将
赵云身高八尺,气度不凡,早年被郡里推举,率领义兵投奔军阀公孙瓒。
公孙瓒问赵云:“听说州里的人都想依附袁绍,为什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赵云说:“天下大乱,还看不出来谁是明主,百姓身处危难之中,我们郡里经过商议,决定追随能够实行仁政的人,并不是疏远袁绍而偏向将军。”从此他跟随公孙瓒四处征战。
当时,先主刘备也依附公孙瓒,因此认识了赵云,结下非常深厚的情谊。后来,赵云的哥哥去世,他向公孙瓒辞行奔丧。
先主非常了解赵云的志向,知道他这次离开不会再回来,拉着他的手舍不得放开。赵云向先主辞别,说道:“我终究不能做违背德操的事。”
几年之后,先主投奔袁绍,赵云听到消息,主动前往拜见,两人再度相见,从此赵云一直追随先主左右。
曹操稳固北方之后,率军南下攻打荆州,先主无力抵抗,向南逃亡。曹军日夜不停地追赶,到达当阳县长坂坡。
当时情况危急,先主只得抛下妻子儿女,仅带数十骑逃跑。混乱之中,赵云也失去了踪影。有人对先主说,赵云肯定往北方投奔曹操去了,先主直接用手戟打了过去说:“子龙是不会弃我而去的。”
不久,赵云抱着先主的幼子刘禅,保护着先主的妻子甘夫人,平安返回。
赤壁之战后,先主率军进入益州,赵云奉命入川增援,沿水路前往成都,完成了合围。
先主攻破成都之后,赵云被封为翊(yì)军将军。论功行赏时,有人提出将成都城中的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众将。
赵云对先主说:“西汉名将霍去病曾经说,匈奴没有消灭,哪里能够成家。如今的国贼并非只有匈奴一个,还不到可以安定的时候。等到天下太平,让众人返回家乡耕种田地,才是合适的做法。益州百姓刚刚遭遇了战乱,应该将房屋土地归还给他们,先让他们安居乐业,才能得到民心。”先主立即采纳。
先主夺取益州之后,马上开始与曹操争夺益州的北大门汉中。曹操亲率大军前来作战,运来了大批粮食。
大将黄忠认为可以趁此良机夺取粮食,赵云同意。黄忠超过约定时间没有回来,赵云带领数十骑前往接应,恰巧与曹操大军遭遇。
危急时刻,赵云没有慌张,一次又一次突击曹军阵列,且战且退,成功返回军营。回来之后,发现一名部将受伤,被曹军包围,赵云又一次突击曹军,成功救回了部将。
曹军追赶而来,杀到营寨前,守将准备闭门拒守。赵云却一反常态,命令打开营寨大门,让部队偃旗息鼓,曹军见到这种情况,怀疑有伏兵,于是便撤退了。
赵云看准时机,下令击鼓,一时间鼓声震天,同时命令士兵以弓弩射击,曹军一时慌乱,四散而逃,自相踩踏,很多人落入汉水淹死。
第二天,先主前来赵云营寨查看战斗情况,不禁赞叹说:“子龙真的是一身是胆啊。”
东吴袭取荆州,杀害关羽之后,先主非常愤怒,决定发兵讨伐。
赵云规劝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先消灭曹魏,东吴自然会服从。现在曹操虽然死了,但他的儿子曹丕篡位,应该利用民愤,先攻占关中(今陕西省中部)。不应该放置曹魏不管,反而先攻打东吴。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然而满脑子复仇的先主没有听从谏言,执意开战,导致失败,蜀国因此元气大伤。
先主去世后,赵云跟随诸葛亮多次参加北伐,屡建功勋。229年,一代名将赵云病逝。
赵云追随先主三十年,鲜有败绩,被誉为“常胜将军”,而且他擅长政务,心持仁爱,也获得后人的广泛认可。
【原文】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摘自《三国志?卷三十六》
【译文】等到先主刘备被曹操追赶,到达当阳县长坂坡时,先主抛弃妻子儿女往南逃走,赵云亲自抱着弱子,便是后主,保护着甘夫人,便是后主的母亲,两人都得以幸免于难。
词语积累
一身是胆:一身,全身;胆,胆量。全身都是胆。形容胆量很大,毫不畏惧。
偃(yǎn)旗息鼓:偃,仰卧,引申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