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202年),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有匹夫之勇,无将帅之谋
袁绍出身名门望族汝南袁氏,从他的高祖父起,袁氏家族连续四代有五人在朝中担任三公要职,是东汉后期势倾天下的家族。
袁绍生得十分英俊,气质威严,因为出身显赫,很多人前来投奔,他都自降身份倾心结交。
时值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引起士大夫阶层不满,袁绍隐居洛阳,多次拒绝朝廷的征辟,表面不问世事,暗中与各路反宦官人士联络,逐渐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
黄巾起义爆发之后,朝廷取消党禁,袁绍才接受大将军何进的征辟,成为属官。袁绍建议何进诛杀宦官,何进多次错失机会,反而被宦官诛杀。袁绍获知消息,立即率兵入宫,诛杀了所有宦官。
董卓进京后,控制了汉少帝,很是趾高气扬。有人对袁绍说董卓有不臣之心,如果不早点想办法除掉,日后必然被他控制。袁绍害怕董卓,不敢发兵。
董卓稳定局面之后,为了树立威信,召集众臣商议废立皇帝之事,袁绍说:“当今皇上正年轻,没有什么过错,突然废长立幼,显然不合规矩。”董卓按住佩剑,生气地说:“天下的事都由我决定,我想要做的事,谁敢阻拦?难道你认为我的刀不够快吗?”袁绍也很生气,说:“天下的强者,难道只有董公吗?”说完,手握着刀离开。袁绍得罪了董卓,不敢久留,逃往冀州。事后,为了安抚袁绍,董卓任命他为勃海郡(今河北省沧州市一带)太守。
董卓强行实施废立之事,挟天子号令天下,纵容部下烧杀掳掠,种种暴行引发了士大夫不满,各地讨伐董卓的呼声日益高涨。
190年,关东(今函谷关以东)各州郡推举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得知此事,把留在京城的袁氏一族全部杀害,许多豪杰更加同情袁绍,都来归附他。尽管如此,由于各支军队各怀异心,征讨之事最后不了了之。
袁绍认为,天下大乱,没有稳固的根据地成不了大事,勃海郡太小,必须占领一个州,才能安身。这时,一位谋士建议他夺取冀州,并给出了详细的方案。袁绍觉得有理,遵照计划实施,最终得到了冀州。
这时,董卓被杀,汉献帝出逃。袁绍的谋士沮授说:“天子外逃,正是迎驾的好时机,挟天子以令诸侯,讨伐逆臣,谁能抵抗呢?”这个建议遭到另外两个谋士的反对,他们认为汉室衰微已久,把天子接到身边,事事都要奏请,反而掣(chè)肘,袁绍便没有采取行动。
另一位军阀曹操看到了这个机会,把献帝迎到自己的根据地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自封为大将军,封袁绍为太尉。袁绍见自己居于曹操之下,非常不满,说:“曹操几次差点没命,都是我救了他,现在反而对我发号施令!”袁绍拒不接受。
当时袁绍已经坐拥四州,实力很强,曹操不敢得罪,便以皇帝的名义封他为大将军,让他掌管这四个州。袁绍每次接到诏书,都很害怕,担心曹操对自己不利,想让献帝迁都到离自己近一些的地方,被曹操拒绝。这时,袁绍的谋士劝他早点谋取许都,袁绍没有采纳。
随着统一河北地区,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诸侯,袁绍慢慢变得骄傲起来,给朝廷的贡品越来越少。197年,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仅过了两年多,就众叛亲离。袁术便给袁绍写信,表示愿意把帝号让给他。袁绍很心动,指使身边的人散布“袁氏代汉是为天意”的言论,因为遭到众人反对,只好作罢。
此时,曹操也在全力扩充实力。有一次,曹操亲自攻打蜀汉先主刘备,袁绍的谋士劝他趁机袭击曹操后方,袁绍因为宠爱的儿子生病,没有心情打仗,就此丧失了绝好机会。
等到曹操打败刘备,袁绍举目四望,发现北方地区只剩他和曹操两家了。袁绍仗着兵马众多,立即举兵讨伐曹操。相持一段时间后,两军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境内)对峙。曹操听了谋士的建议,夜袭袁绍囤粮之地,袁军听说粮草已失,军心大乱,结果大败。袁绍逃回冀州,不久便去世了。袁绍的几个儿子互相争权夺利,最终都被曹操消灭。
袁绍表面宽厚文雅,喜怒不形于色,但实际刚愎自用,不能明辨是非,因此在实力远超曹操的情况下,落得惨败的下场。曹操的谋士评价他说:“袁绍有吞并天下的雄心,却没有那样的才能!”
【原文】及军还,或谓田丰曰:“君必见重。”丰曰:“公貌宽而内忌,不亮吾忠,而吾数以至言迕之。若胜而喜,必能赦我,战败而怨,内忌将发。若军出有利,当蒙全耳,今既败矣,吾不望生。”绍还,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四上》
【译文】等到袁绍大军返回,有人对谋士田丰说:“你一定会得到重用。”田丰说:“袁公表面宽厚,但内心忌妒,不会明白我的忠心,而且我多次说真话冒犯他。如果得胜而高兴,必定能赦免我,如果战败而心生怨恨,内心忌妒将会发作。如果这次出兵得胜,我还能保命,现在既然败了,我不指望能活着。”袁绍返回,说:“我没有听田丰的话,果然被他耻笑。”就杀了田丰。
词语积累
优柔寡断:优柔,犹豫不决;寡,少。做事犹豫不决,没有决断力。
志大才疏:疏,粗疏。人的志向虽然大,才能却不够。
不达大体:大体,大局。不懂得从全局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