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经学大师。
统一汉代经学的大师
郑玄自幼聪明好学,学习并精通算术和儒家五经。由于家境贫寒,十几岁的郑玄在当地做了负责收税的乡啬(sè)夫。参加工作之后,郑玄依然坚持学习,休假回家就直奔学校求学,不愿意当小吏。父亲因此屡屡生气,但他不为所动。
郑玄无意于升官发财,最终入太学,先后拜第五元先、张恭祖为师,系统学习了其他儒家经典。
这时,郑玄的经学造诣已经很高,在山东(今崤山以东)地区已经无人能及,但他仍不满足,通过朋友找到关西(今函谷关以西)地区著名的经学大师马融,向他学习。
马融有好几百名弟子,一向自视很高,新来的弟子只能跟随师兄学习。郑玄学习了三年,连马融的面都没有见过,但他依然日夜努力,从不懈怠。
有一次,马融遇到了一个难题无法解开,弟子们推荐郑玄,说他精通算术。郑玄被请来,圆满解决了问题后,趁机向马融请教疑问,问完之后请求回家。
马融对弟子们说:“现在郑玄返回家乡,我的儒家之道从此传往东方了。”
郑玄在外游学十多年,已经成为经学大师,但依然贫穷,他一边种田维生,一边教授门徒。168年,年仅十二岁的汉灵帝即位,宦官与士大夫之间的矛盾已经很尖锐,汉灵帝偏向宦官,公开抓捕、处死、禁锢大量士大夫,这就是第二次“党锢之祸”。
郑玄由于曾经受到士大夫的赏识与提携,被视为“党人”,也一并被禁锢,不准入仕为官。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取得统治地位。传授儒家经典的学派,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早出,首先居于主导地位,然而到了西汉末年,逐渐式微,古文经学后来居上,在民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郑玄的老师马融,就是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郑玄也成为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
但是,郑玄不存门户之见,利用被禁锢的时间,收罗百家观点,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同时吸取今文、古文两派的长处,对两种经学进行了全面总结,以遍注群经的方式,撰写了几百万字的学术著作,最终创立了“郑学”,将经学推向统一。
此后,今古之争彻底终结,汉代经学就此衰亡,由“郑学”取而代之,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汉灵帝为了团结士大夫,镇压起义,赦免了党锢之祸中的所有人。这时,郑玄早已名声在外,朝廷多次征辟他入朝担当要职,他既不愿为官,也不愿意与宦官为伍,多次拒绝。
第二年,执掌朝政的大将军何进再次征辟郑玄,并下令地方官实施威胁,郑玄没有办法,只好动身入京。何进给予他优厚的礼遇,但郑玄坚持学者本色,不接受朝服,只是身着普通儒士的装扮去见何进,住了一宿便赶紧回家了。
此后十年,朝廷依然屡屡征辟郑玄,郑玄一概不就,安心隐居家乡,授徒著述,弟子遍布天下,也受到广泛的尊重。
有一年,郑玄在外讲学结束,返回家乡,在路上遇到大批起义的黄巾军。黄巾军听说是郑玄,纷纷前来拜见,相互约定不要进入他的家乡高密县侵扰。
197年,大军阀袁绍派遣使者邀请郑玄,并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他。袁绍的很多宾客都是俊秀豪杰,很有才气而且善辩,见到郑玄后,竞相提出种种怪异的说法,向他发难。
郑玄逐一回答,提出的见解都是以前不曾听说的,在座的宾客全部为之叹服。
200年春天,郑玄已经七十四岁,身体不适,梦见儒家创始人孔子对他说:“快起来,快起来!今年是龙年,明年是蛇年。”古代有龙年、蛇年对圣贤不利的说法,郑玄认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很快,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境内)之战爆发,袁绍为壮大声势、争取民心,逼迫郑玄随军出征。郑玄无奈,抱病出行,走到半路病重去世。郑玄的葬礼办得很简单,但前来送葬的官员及弟子却有一千多人。
【原文】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hú),秀眉明目,容仪温伟。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jiē)服。——摘自《后汉书?卷三十五》
【译文】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军队,派使者邀请郑玄,大宴宾客,郑玄最后才到,被请到上座。郑玄身高八尺,能喝一斛酒,眉眼清秀,容貌温和。袁绍的宾客中有许多才智杰出之士,且很有口才,他们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竞相提出一些怪异的问题,各种学派的观点交替提出。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在座之人无不叹服。
词语积累
学识渊博:渊,深;博,广。指学识深厚广博。
能言善辩:善于言谈和辩论。形容口才好,善于辩论。
郑玄家婢:婢,奴婢。郑玄家的奴婢都读书。比喻知书达理的奴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