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江南 一念祯旺(1 / 1)

乾隆的惆怅 范军 631 字 5个月前

人情风物

历史与地理构成了华夏大地的时空坐标。时间与空间的互相浸**让每一个地名或者说城市都产生了难以言说之美。这是张力与沉淀,是每一个地名背后的信息场,而人文之美便在这样的坐标体系下氤氲而生。

江南。青田。祯旺。祯旺乡里的人。因为与这块土地纠缠融合,便有了生生不息的故事。

青田是个很奇特的江南小县城。城不大,且被群山环绕,信息流、交通流都被相对阻滞,但却出了刘伯温、汤思退、陈诚等影响历史格局的人物。这叫静水流深。

时移世易的消息里,其实也有祯旺散淡演绎的影子。乡里吴氏宗祠里,堂屋额匾上“叙伦”两个字规定了吴姓人家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在数百年的时光里,祠堂、民居、牌坊,追远报本的祖先灵位,聚族而居的族群生存,构筑了一个江南乡村的宗法治理模式。

当然世上事总是消消长长。此消彼长中,寻常百姓的寡淡日子就可以过得有滋有味,令人长久回味。祯旺乡里除了吴姓人家外,也演绎过陈、潘两姓人家的盛衰浮沉故事。高墙、深院、楼阁,柱头之上积满灰尘、黯淡褪色的牛腿、雀替、龙凤、麒麟、鱼、狮、猴、蝠等木雕,是现在残存的潘氏民宅群留给我们曾经兴旺发达的时光物证。这个有着5000多平方米的民宅群,代表着潘氏人家曾经呕心沥血的努力,彰显了一个后来居上的成功者的故事。《青田地名志》记载说,此地原来不叫“祯旺”,而叫“陈旺”。明初时,一批陈姓人家徙居于此,抱团而居,此地故名“陈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一个改变族群命运的年份不期而至。几户潘姓人家从松阳辗转迁居此地,潘姓宗祠开始在陈旺确立,而一个宗祠的存续总是与姓氏的迁徙紧密相连,潘姓人家的族群斗志被激发出来了。故事就像三国演义一般,陈衰潘盛成为一个乡村历史的大趋势。这是乡村风物志,也是乡村人情史。

潘氏民宅群开始兴起,潘姓族谱中,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是潘占五、潘德五、潘极五等四房兄弟构筑了潘氏民宅群的最初框架,而光绪年间入贡的潘德五则让潘氏民宅群有了一些文化和世俗权力承载者的味道。因为他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贡生,深受村民们的敬重。陈旺地名也因此改名为祯旺。其中“祯”代表着吉祥之意。祯旺就是吉祥兴旺的意思。潘姓人家在此后的岁月里经营药材、丝绸布匹,终成乡村望族。只是到最后,因了时移世易,潘民后代大多转商为农,衰落不可避免,现今老宅居住只剩下5户人家——一个有关族群的故事最终尘封成文物保护单位,令世人感慨万千。

青田有二十多万华侨,祯旺也多出国谋生者。出国,意味着离开一方水土、一种生活方式及生活信仰。但是,很奇怪的是,当宗族生存被解构之后,祯旺乡民的信仰却依旧如影随形。每逢清明,总有海外游子归来祭祖。在去墓地拜祭过祖先之后,有些人还要在家族的祠堂里再祭拜一次。老屋破败虽然破败,但仪式感不可或缺。祠堂,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影响力虽然远不及当年,却因为它曾经是这个村落的神经中枢,还是在本能地发挥着一丝绵长的凝聚人心与孝道归属的功效。三跪九拜中,乡民们对祖先、对传统、对宗族的敬重蕴藉其间,同时祠堂也成了家族血缘纽带最亲切的寄托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