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门前
小区里有一家小店,主要卖水果蔬菜,兼卖肉蛋粮油。小店是河北保定农村一家人进京开的,老少两代四口,老两口负责收拾店里的东西,小两口负责进货和收银,个个勤快,进的货都很新鲜,又个个慈眉善目,和气生财。小店经营得很是不错,从一清早开门,到晚上打烊,人来人往不断。早晨尤其人多,大多是老人,退休不上班,图刚刚进来的沾着露水珠儿的水果蔬菜新鲜,先下手为强,捡进自己的菜篮里。
小店门前,有一排木制长凳,木凳后面有几棵合欢树,正是夏日开花的时候,花繁叶盛,洒下一片绿阴和花香,一直绵延到小店门前。买完水果蔬菜的老人,常坐在那里歇歇脚,乘乘凉,顺便张家长李家短地聊会儿闲天。有时候,我去买点儿水果或蔬菜,也爱坐在那里,爱望着小店门前闲看,那里如同一部正在放映的纪录片,不时变换着不同镜头中的景象,无技巧剪接一般,有别处见不到的精彩和别致。
我特别爱看合欢花影斑驳的小店门前,那里进进出出的腿和脚,形态各具,别看多是步履蹒跚的腿,但脚上的鞋却花样纷呈,不管是旅游鞋,还是凉鞋,都足够新款新潮。我猜想,大概有儿女自己穿腻的,淘汰下来的鞋,老人舍不得扔,穿在自己的脚上;但大多数是儿女孝顺,为老人新买的。过去老话说是,脚底下没鞋穷半截;如今,应该是脚底下没有新款的好鞋,都没法儿出门。
还有颤颤巍巍拄着的拐杖,敲得地橐橐地响着;甚至坐着费力摇着的轮椅,轮子上的发条反射着耀眼的光;也有推着花花绿绿的婴儿车,撑开花开一般的遮阳伞,次第交换,进进出出,如过江之鲫,川流不息,人气很足,让年轻人上班走后寂静又寂寞的小区,显得有了些生机。
门帘掀动时,会有阵阵空调吹的凉风泄出,也会有收银台结账的年轻小媳妇银铃般的笑声和爷爷奶奶亲切的呼唤声,成了小店的背景音乐。
我觉得挺温馨,这是小区难得一见的别样的风景。小区若没有这样的小店,买东西一律到超市,便少了这样邻里之间亲切交往的氛围。
这时候,小店的主人,那个小伙子,收银小媳妇的男人,手里拎着一大塑料袋生菜,从店里走了出来,走到长凳前停放的一辆电动车前。那一袋子生菜不少,足有十来斤,生菜轻,又蓬松,奓着叶子,一袋生菜,占满了电动车车座前的空地。小伙子骑上车,两条腿只好使劲儿往外奓开,罗圈腿一般,才能踩到脚蹬子。
坐在我身边的一位老奶奶问小伙子:这是往哪儿送菜呀?
小店有微信,只要加上微信号,小伙子可以骑上他的电动车负责送菜到家。不过,加微信号,让小伙子送菜的,一般不是老人,都是年轻人。倒不是老人不会玩微信,而是更愿意自己到小店里走动走动。老人不像年轻人陀螺打转一般忙着上班打拼,而且,还是愿意以往那种传统的购物方式,尤其买的是水果蔬菜,已经不能亲自到田里稼穑采摘,自己动手挑选水果蔬菜,毕竟还能让自己多少找回一点儿那种亲切的感觉。
小伙子已经发动着了电动车,告诉老奶奶:给205家送!喂鱼!说罢,嘟嘟嘟的,骑着电动车跑远。
老奶奶冲我撇撇嘴:喂鱼!
我很好奇,问老奶奶:喂鱼,用这么多生菜?
一剁吧,就没有多少了。再说,人家喂的可不是咱家鱼缸里养的小金鱼,也不是一两条!显然,老奶奶已经是见多不怪。
看见我有些吃惊的样子,她又对我说:还有养狗的呢。有一家,养了三条大洋狗,雇了一个人,别的活儿不用干,专门看狗,每天就是负责喂狗、遛狗,不仅要买狗粮,还要买肉给狗吃呢,肉就是让小店送!
原来,小店不仅方便为人服务,还方便为动物服务。这才是小区一道别样的风景呢。
小店除夕
小店去年夏天新开张。除夕那天,小店还在开着,大门口贴着告示,要开到下午,专门等着那些工作忙碌晚回家的人,可以到这里买他们需要的东西,尤其是过年包饺子的韭菜。
小店虽然只开了小半年,但天天地往来,已经和大家很熟悉,成了邻里街坊一般亲切。人们早已经看得门清儿是从河北乡间来北京打工的一家子经营这个小店,一家人忙忙碌碌,脚不拾闲,把小店弄得井井有条,红红火火。父母和儿子都是扎嘴的葫芦不大爱说话,儿媳妇爱说,嘴也甜,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的,叫得很亲。人们都爱到小店里买东西,省了走路到外面的超市去,像是又回到过去住胡同的时候。胡同里的副食店(过去我们管这样的小店叫作油盐店),虽然没有现代超市那样的繁华,却绝对没有假货、过期货或缺斤少两。如果忘记带钱或者带的钱不够,完全可以下次再补上。如果是老人,买的东西多,儿子会主动上来帮你扛回家。如果你生病了,下不了楼,出不了门,只要你和小店扫下了微信,在微信里告诉一声,他们可以送货上门。小店成了大家的菜园、果园、后花园和开心乐园。
除夕这一天,小店开到了下午,然后,他们全家坐上儿子开的那辆面包车,回家过年。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只要不耽误除夕夜的饺子和鞭炮就行!儿媳妇笑吟吟地对来到小店里的客人,一遍又一遍重复说着,脸上一遍又一遍绽放出甜美的笑容。
有人给小店送来的福字和剪有卡通猪的窗花,这一家子都贴在了小店的窗户和房门上。人们说,是让你们带回家过年贴的。儿媳妇笑着说:现在就是过年了,贴在这里,我们不在,也显得喜兴,让它们替我们看店!
下午两点多了。小店里剩下的货物还有不少,特别是水果,香蕉、苹果、梨、橙子,还有新鲜的草莓和刚进不两天的杨桃。如果卖不出去,他们又带不走这么多,这一走,得过了正月十五才回来,全都得烂在这里。儿媳妇还在一直笑吟吟地结账收银,和街坊说着过年的话,爹妈的脸色却有些发沉,心里一定担心,这么多的水果,都砸在手里可怎么办!
吃过午饭休息过后的街坊们,专程到小店里买东西的不多,路过这里的不少,一看小店还开着门,这一家子还没有回家过年,都走进小店,好奇,也关心地看看,问问。自从社区里有了这家小店,这里人来人往,进进出出,热闹得很,也让人们亲近得很。以前买个菜买个水果,就是买瓶酱油,也都得跑老远去超市,超市很大,进去了,就淹没在人海里,谁和谁都不认识。有了这家小店,人们出家门抬脚就到,进来都是街坊,相互搭个话,越来越熟悉,越说话越多,小店成了大家的一个公共客厅,买了菜,买了水果,买了酱油醋糖,还交流了好多信息,说了好多家长里短的亲切的话。
儿媳妇见这么多人进来,高声叫喊着:所有的东西都半价处理了呀!街坊们都明白了,油盐酱醋糖,一瓶子一瓶子,一袋子一袋子,放在这里没问题,这些蔬菜和水果,必须得都卖出去,要不就损失了啊,那都是钱,都是这一家子的辛苦的血汗呀。
于是,不管需要不需要,进来的人,每个人手里都从货架上取下点儿东西,不一会儿,儿媳妇的电子秤前,居然排起了长队。儿媳妇把东西上秤称好,打出小票,递给人们,不忘说句:阿姨,您看看,小票上是不是打上了半价,要不是,您告诉我一声。人们说:不是半价,我们也会买的!还有人对儿媳妇说:待会儿回家,我会告诉街坊,让大家都来,你放心,这点儿东西都能卖出去!
我站在队后,听着这些话,心里很感动。在这座陌生的社区里,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亲切而贴心的话。普通百姓之间的良善,是温暖彼此最美好的慰藉。过去的一年,哪怕有再多的不如意和委屈,这一刻,也都随风而去。一年四季,有这样的一个年要过,真的很好,值得期待。
四点左右的时候,我专门到小店门口,货物真的都卖出去了。这一家正在打扫房子,然后锁上门窗,看见了我,向我挥挥手,鱼贯般挤进面包车。面包鸣响一声喇叭,扬长而去。望着车远去,西天正落日熔金。
2019年10月7日重阳写毕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