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薄夜初降,细雨霏霏,武昌城门紧闭,大街小巷貝无一人。商户店铺早早上了门板,住家宅院关门闭户,空气中弥漫着令人透不过气来的恐怖气氛。
几天来,清兵和巡警挨家挨户地搜捕革命党人,他们预感到潜伏在武昌城内的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革命团体将联手发动一次武装起义。三天前,军警几乎抓到了文学社头头蒋翊武,慌乱中,不料让他翻窗逃脱。
蒋翊武同样为同盟会会员,他与共进会领导人孙武、刘公一起在武汉发展组织,志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参加者大多是下层知识分子和湖北新军里的士兵。两个革命团体决定于10月10日秘密发动起义,蒋翊武为湖北革命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刘公为起义胜利后的军政府总理。
事情败露实属一次意外。10月8日,规定起义日期的前三天,设在俄租界宝善里的起义指挥部内,孙武和一些革命志士正在制造炸弹。忽然轰的一声巨响,炸弹发生爆炸,孙武不幸负伤。爆炸声惊动了俄国巡捕,他们吹着警笛,朝宝善里追踪而来。孙武等人匆忙逃离,没来得及带走的起义所用的旗帜、符号、文告、印信统统被俄国巡捕搜去,起义计划当即被清朝当局获知。湖广总督瑞澄派出军警,按照泄露的革命者名单,在武昌城里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妄图将起义扼杀在发制阶段。
形势急迫,蒋翊武毅然决定提前发动起义,在当日12点由邓玉麟通知南湖炮队以鸣炮为号,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共同举事。谁料想邓玉麟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他临阵脱逃。蒋翊武他们久等南湖炮声不响,清廷的巡警却扑了进来,虽然蒋翊武逃离险境,其他同志却不幸被捕。于是,在断绝联络、缺乏统一指挥的情形下,革命党人暗中串联,坚持于10日晚上7时举行起义。
夜深沉,万籁俱寂,这是大战之前的宁静。
7点钟刚过,新军工程营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顿时枪炮声四起,喊杀声震天。第八营四十多名起义军冲进楚望台军械库,夺取了枪支弹药,其他部队的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八营左队队官吴兆麟被推举为总指挥,他指挥起义士兵攻占了湖广总督府,总督瑞澄早已带着他的家眷逃之夭夭。经过一夜的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全城。当11日的黎明降临时,湖北军政府宣布成立,驻汉阳、汉口的新军随之发动起义;至12日早晨,武汉三镇全部光复,城头飘**着革命义旗。
湖北军政府成立,急需一位领袖人物。蒋翊武、孙武、刘公、吴兆麟虽首举义旗,终因是年轻的军人,难以担当此重任。同盟会总理孙中山远在美国,一时半会赶不过来,黄兴人在香港,迟迟不归。革命党人商议决定,推举新军二十一混成协统黎元洪担任军政府都督。随即,湖北军政府宣布废除清王朝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颁布鄂州《临时约法》,宣扬主权属于人民大众,人民享有自由民主权利,废除了清朝强加在人民头上的厘金及各种苛捐杂税。新兴的革命政权展现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武昌首义如星火燎原,革命自有后来者。紧接着湖南、陕西、江西、云南、上海、浙江、贵州、苏州、广西、安徽、福建、广东、山东、四川各省,起义的起义,独立的独立,12月徐绍桢率领“苏浙革命联军”攻下南京城。清王朝的大厦摇摇欲坠。
载津的监国是监不下去了。扑灭遍及全国的革命烈火,挽救王朝危亡,唯有全力调集军队镇压。想来想去,载洼哪指挥得动军队,让袁世凯领兵吧,授其湖广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湖北剿抚事宜。一代奸雄袁世凯怎会把这么个官儿当回事,坚辞不就。区区总督满足不了他的勃勃野心。载洋本来就不愿意起用袁事凯,再调别的军队。奉调自东三省人关的第二十二镇统领张绍曾,率兵行至滦州就按兵不动了,突然来了个“兵谏”,致电清廷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载洋不想照办却也得做,他下令改组皇族内阁,解除庆亲王奕劻总理大臣的职权,谁当新内阁的总理大臣呢?载津最后只好请隐居的袁世凯出山。
世人皆知袁世凯的隐居是假,窥测风向、以期东山再起是真。别瞧他假模假样地披蓑衣、戴斗笠垂钓于江上,其实他时时刻刻没同外界断联系。一边遥控着北洋陆军,一边勾结时任清廷内阁大学士的徐世昌为他输送情报。现在机会来了,清廷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兼统领全国兵马的钦差大臣。袁世凯带着卫队进京组阁,他说谁是谁,载洋乖乖照办。
袁世凯当政伊始,军政要害部门统统换了自己的亲信。先将载洼的弟弟载涛挤岀军咨处,成心派他去南方前线打革命党。载涛胆小怕死,不敢去,袁世凯借机逼他辞职,载涛丢掉了掌管禁卫军的职务,袁世凯命部下冯国璋接替,控制了京城防务。
腾出手来,袁世凯点将发兵,进攻武汉革命军,攻克汉阳等重镇,炮轰武昌城,湖北军政府岌岌可危。英国人岀来调停休战,敦促南边议和。袁世凯假意同革命党人南边议和,一边围而不打,给革命军施加压力。
12月25日,同盟会总理孙中山风尘仆仆地从国外赶回,抵达上海。29日,十七省代表在南京公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成立中华民国。
袁世凯早居窃取革命果实的险恶用心,他指使手下段祺瑞、冯国璋等将领联名反对共和,兴兵向南方革命政府发起“讨伐”。大敌当前,革命派内部产生分歧,迫于形势,更为顾全大局,确保共和成果。孙中山做了让步,袁世凯答应清帝退位,拥护共和,即宣布让出大总统。
怀着窃国的贼心,袁世凯转过头来逼宫。清王朝的寿命开始了倒计时。
这会儿,载津已然交岀“监国摄政王”的印绶,躲一边老老实实地当他的醇亲王,剩下隆裕太后和6岁的皇帝溥仪,孤儿寡母的没了依靠、没了主意,只图保住身家性命和待遇,别无他求。袁世凯乘机献上一份待遇优厚的清室退位优待条款,诱使清帝自行退位。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0(1912年2月12日),紫禁城养心殿。
隆裕皇太后泪眼婆娑地牵着溥仪皇帝,召开大清帝国最后一次朝见仪式。她将袁世凯事先篡改过的《清帝退位诏书》交给外交大臣胡惟德,让他布告天下,清帝正式退位。
至此,统治中国268年的清朝帝国宣告完结,沿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寿终正寝。
回过头来再说洋务运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实质意义上的改革开放,是中国追赶世界潮流、迈向现代化的一次良机。且不论尘封的帝国之门是如何打开的,也不说它敞开的仅仅是一条缝隙,但它让中国人睁开眼睛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认识了外面的世界,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由此而起。曾几何时,以恭亲王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牵头引导的洋务派,在短短的三十年中建立了近代军事工业体系,打造了远东最大的海军,引进国外先进的武器和机器,创办民用工业,建设了煤矿、铁厂、织布厂、电报、铁路等等,稍待时日,中国便有机会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遗憾的是,在封建王朝顽固腐朽的统治下,洋务运动步履维艰;更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瓜分以及经济渗透,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伴随它富国强民的理想一同灰飞烟灭了。封建帝国随之不可遏止地走到了它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