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76.纠正孩子不善于发散思维的坏习惯(1 / 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都不同。拿到一个材料,如果从一个角度去思考,往往会妨碍我们对事物全面的理解,但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可以获得丰富、深刻的认识,就可以克服我们思维中的片面性、表面化,把思维推向一个广阔的天地。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只虎皮鹦鹉虽然飞向了广阔的天地,却饿死在果实累累的林子里。如果要以此做为作文题,我们可以确立哪些立意角度呢?同学们可以先不要看下面的内容,自己去想一想。你会说,温室里的花朵,不经风吹雨打,是没有生存能力的?还是会说,填鸭式教育,只能让学生的能力日益下降?会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无论你是怎么想的,只要立意正确,并且感觉自己有要写的内容,都是可以的。

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自己的思维,要让大脑中每一根神经、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在题目允许的广袤思想空间里自由地驰骋,发现一个又一个构思角度,防止千人一面。

发散思维可以激发我们的积极性。比如,学习《小桔灯》时,我们可以向孩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2年过去了,小姑娘的爸爸回来了吗?她妈妈的身体变得怎么样了?小姑娘自己生活得好吗?”根据这些参考性问题,我们来拟题目,写一篇随笔。对于这种续写性的课外随笔,孩子的兴致往往很高,随笔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充分展现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视角,这种收获无疑是很大的。

再如,学《卖炭翁》,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卖炭翁的一车炭被宫使抢走之后将会如何?他以后的生活将是什么样的?并把自己的想法写一篇随笔。我们可以说,这半匹红绡一丈绫是宫中之物,既不能做身上的衣裳,又不能换口中的粮食,他虽然呼天抢地地大哭,但路人都敢怒而不敢言,他只好孤零零地回到破窑内,想想无法活下去,一头撞死在窑壁上。可以说,他先是向宫使苦苦哀求,继而据理力争,却遭到宫使的痛骂毒打,结果被宫使活活打死,宫使则拉着炭车扬长而去。还可以说,卖炭翁的不幸遭遇和宫使的蛮横行径,激起了周围群众的同情和义愤,在一位好汉的带领下群起打跑了宫使,分买了一车炭,让卖炭翁收了炭钱赶快逃走。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这就够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维方向,我们自己的观点就是最好的。

拥有发散思维,再来看我们的课文,是不是就变得有意思多了,知识都变成趣味抢着进入我们的大脑。这真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呀!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作文题是《第三只小板凳》。一般我们都是从爱因斯坦的角度去看问题,“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持之以恒是成功的条件”之类的话题为大家所青睐。因此,也就变得很俗了,很难写出新颖独特的文章来。让我们运用发散思维看一下:老师认为爱因斯坦交的“小板凳”是“世界上最坏的板凳”,这个看法是片面的。原因是老师不知道爱因斯坦交的是第三只,第一只、第二只比第三只更“坏”。老师这种看法是缘于不能全面地看问题,没有调查研究。这样我们就可以推出“要全面地看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新的立意角度了。有了新的角度,加上充足的论据,一篇优秀的作文就产生了。

发散的角度愈多,我们掌握的知识就越全面,思维就越灵活。对于有新意有深度的看法,我们应该大胆地提出来,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探讨,从而激发全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当我们的看法出现错误时,也不要觉得不好意思,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想法还不完善。让我们在一种宽松、活泼、能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氛围中,展现个性,展现能力,展现学习成果。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生活中寻找发散点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孩子们在其中怡情怡性,充满浓厚的兴趣和好奇。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看到天桥上无人搭理的乞丐,他们有什么看法呢?是痛斥世人的冷漠无情?还是悲愤乞丐的不思进取?等等。

2.利用课堂知识训练发散思维

不管哪一学科,都可以利用发散思维,不断地扩展我们的思维空间。比如,历史上的秦始皇是一代暴君,他使用各种酷刑,还焚书坑儒,孩子们对于他还有什么看法吗?他还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人,是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皇帝,他有胆有识,这些角度可以启发孩子去考虑。

3.发散性作文

孩子们经常抱怨自己的作文没有新意,关键就在于他们没有运用发散思维,没有找到一个新颖的叙述角度。作文是这一思维的天然训练场。

4.不要轻易说“不对”

孩子们去发散思维,想到的东西有时会千奇百怪,甚至不可思议,有些过头,我们不要一棒子打死,其中一定有合理的成分,这就是值得鼓励的地方。然后,我们可以婉言指出他们的错误,孩子们会在以后渐渐改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