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字彦和,莒(今山东莒县)人,生活在南朝宋、齐、梁三朝,具体生卒年已不可确考。刘勰早年时,因家境贫寒,投依著名的佛僧僧佑,在定林寺整理、编排佛经。十多年的寺庙生活,刘勰不但研读了大量佛经,而且还博览儒书,因此,佛教和儒家的思想对他都有较深的影响。到了梁武帝时,他曾做步兵校尉兼东宫舍人的小官,深受昭明太子萧统的喜爱。晚年,刘勰出家做了和尚,改名慧地,不久死去。《文心雕龙》是他留下来的主要著作。
刘勰是一个学者,精通儒家的经典和佛学,在文学方面有很卓越的见解,超过了前人,他同时的人也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公元501年,他开始撰写《文心雕龙》,后于梁代成书,成书时不过三十三四岁。
《文心雕龙》是一部总结性的文学评论著作,全书共五十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等前五篇为全书总纲领,主要阐述文学创作应该宣扬圣道、裨益风化原则。《明诗》至《书记》等二十篇,主要论述各种文体的源流、演变及其作品的特征、优劣。《神思》《体性》等二十四篇,主要探讨创作方法及文学批评标准。最后附有《序志》总结全书。
《文心雕龙》几乎涉及了文学中所有的问题,其主要内容有总论、文体论、创作论和批评论,是我国自西周以来文学的大总结。
当佛学和玄学盛行的时候,刘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倾向。他强调文学的社会政治作用,认为文学的变化是由于时代的不同,指出建安文学的“雅好慷慨”,是由于“世积乱离,风衰欲怨”,初步建立了用历史眼光来分析、评价文学的观念。在文学上形式主义风靡的时代,他赞成“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主张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相反。他不承认有抽象的文学天才,认为一切好作品,莫不是对事物做了仔细的观察,在表现方法上下了苦功的缘故。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提出了自己对于文学评论的看法。他反对以“贵古贱今”的标准去批评文艺作品,也反对以“文人相轻”“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的单凭主观之见和个人爱好的态度评价文章;而是主张:评论者必须“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也”。为此,他提出了正确观察和批评文章的六个方面,即“六观”。这就是:“一观品位(看作品的思想、主题);二观置辞(看作品的修辞技巧和用辞是否得当);三观通变(看作品的内容、形式是否推陈出新、独具一格);四观奇正(看作品的布局是否合乎规格、有无出奇制胜的地方);五观事义(看作品的取材用典是否确切);六观宫商(看作品的声律是否和谐优美)。”六个方面,既包括了作品的内容、思想立意,又注意了形式和艺术风格。这在当时来说,确是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文艺评论准则,为后世提供了文学批评标准。
此外,刘勰还提出:“凡持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认为文艺批评者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深厚的修养,才能够鉴别作品的好坏。这些看法也都是很有见地的。
《文心雕龙》以前,已有一些人做过文学评论方面的文章,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等,但是都不完整,只有《文心雕龙》才第一次比较系统、深入地讨论了文学的各个方面,全面地总结了西周以来的文学,确实是一部文学评论的巨著。
刘勰之后,在封建社会,文论的著作很多,但没有一个作家像刘勰那样严肃而系统地探索过那么多的问题。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著作中,《文心雕龙》不愧为一部体大思精的巨著。
《文心雕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唐时的文人,以刘勰的文学主张为武器,一扫六朝时颓废萎靡的文风,使文坛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昌盛的局面。直到今天,《文心雕龙》和《文选》都还是我们研究先秦至六朝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