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玄学的兴盛(1 / 1)

自西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为地主阶级的正统思想和主要思想统治工具。可是从西汉末年以后,儒学一方面愈来愈神学化,谶纬迷信盛行,另一方面又趋于烦琐,变成章句之学,这使它无力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东汉末年以后,地主阶级面对日益尖锐的社会斗争,不得不另寻新的精神武器,玄学于是应运而生。因为玄学的主要经典是《周易》《老子》和《庄子》,这三部书被称为三玄,玄学即因此而得名。所谓玄,即虚无玄远、高深莫测之意。玄学宣扬的形式是清谈,清谈的内容是谈玄论道,表面上看是探讨抽象命题,实际并非纯属空谈,而是与现实政治密切联系并为其服务的。玄学是一个真正的本体论哲学。在汉代基本上只有宇宙论,社会哲学和数术、神学,玄学本体论的出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相比之下,宇宙论之前的道家本体论则幼稚得多,是一种半直观、半艺术的哲学,而玄学尽管在发生期受到道家的很大影响,但在发展中演化出了独特的概念体系和范式。到了“化”成为主导观念的时候,玄学已不再是一种清谈了,而成为一种真正的哲学。玄学的“化”和“自性”与魏晋崇尚自然个体的精神是一致的。玄学与道家的本体论、孔子的大同世界相比,是更倾向于个体化,更倾向于现实的哲学。它的出世色彩其实是反社会、反文明的末世感。正始时代的何晏、王弼是玄学的创立者。他们将老、庄、易并列为三玄,并依傍儒学立宗。他们最引人注目的是用“无代替道”,并在体用不二、本未不二的前提下论述了“无”。他们的重点在“无”,但注意在有中把握无,在生活哲学上他们的无为论和性情论、自然论都是在当时社会政治压迫下的一个变态。他们论述了当时的热门话题:言象意的关系,并用它来解释周易,要求放弃言、象来达到意,因而这实质上提出了魏晋玄学的意(神韵的形而上学范畴),在有无关系上,他们只是提出问题,其体系还有老子、汉代的特征,未能把有无放到意象的层面上。

何晏,字平叔,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市)人。汉大将军何进之孙,娶曹操之女为妻,结附曹爽,为吏部尚书,控制选举。公元249年死于高平陵事变。他推崇“无”,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君主无为而治,不反对名教,但认为名教应本于自然。著有《道德论》二卷,《论语集解》十卷,《无名论》、《无为论》等。

王弼,字辅嗣,魏山阳(今河南焦作)人,著名文学家王粲的族孙。本年遭痢疾而亡,年仅二十四岁。他的论著十分丰富,有《周易注》《周易略解》《老子注》《老子指略》。他进一步发展“贵无论”,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有是其末,但除去有也不能体现无。

王弼的贵无论与社会现实问题密切相关,如在解决名教与自然关系时,王弼认为,名教与万物一样,不是本而是末,而自然才是本。由此反对用名教强制本性。王弼的思想主张,为玄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们的根本思想是“贵无”,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而无又是神秘莫测的东西,所以他们又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天体,不可为象”,看不到也摸不着。他们还认为在贵无这一根本问题上儒道是一致的,王弼曾说过:“圣人(孔子)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这就巧妙地调和了重名教的儒家与重自然的道家。进而他们又提出名教出于自然,认为尊卑名分都是自然的必然结果,制定名教的圣人就是体自然而用,即他们所说的“天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既然圣人也任自然,那么君主也应当无为,所以他们要求君主要垂拱而治,这又反映了门阀大族垄断政权的要求。可见玄学是门阀大族的思想体系,它既能为大族的特权及其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压迫寻找理论根据,又能为大族的奢侈腐朽生活进行辩护,并给大族在现实斗争中的空虚不安以精神寄托,所以清谈玄学能在大族中形成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