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纺织业
夏国毛皮原料丰富,毛纺织业发达。产品有氆氇、毛布、毡、毯等,它们是党项人制作帐幕、衣服、被单、帽、鞋、袜等的原料,也是对外交易的重要物资。西夏建国后,在原先皮毛加工业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纺织手工业。1972年,在甘肃武威发现的西夏文物中,有木刮布刀、石纺轮等纺织生产工具。1975年在宁夏西夏陵区正献王墓,出土了罗、绫、锦等丝织品残片。其中茂花闪色锦为我国首次发现,这种锦织制品工艺精致,表明西夏丝织手工业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陶瓷业
灵武县发现的夏国瓷器,器壁很薄,瓷胎呈灰白色,胎质欠细腻,有的成型不规整,釉为白色,但不稳定,器表下部及圈足部分都不挂釉,器底有砂痕,其质量显然不能与宋瓷相比。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发现的酱褐色釉剔花瓶,瓶身上刻有牡丹花纹画式,其形制与花式凝重大方,是夏国瓷器的精品,均是稀世珍品。
冶铁及金属制造业
印刷业
夏国从宋、金输入大量汉文典籍。夏国刻印书籍,以佛经为多。现存的印本书籍有崇宗正德六年(1132年)刻行的《音同》,仁宗乾祐二十一年(1190年)刊行的《番汉合时掌中珠》、桓宗天庆七年(1200年)雕印的《秘咒圆因往生集》等。乾祐二十年(1189年),仁宗就大度民寺作大法会,一次就散施刻印的夏、汉文《观弥勒上升兜率天经》十万卷,汉文《金刚普贤行愿经》《观音经》等五万卷。佛经之外,还刻印诗、文、小说、谚语、文字、音韵、法律、医术、日历、卜筮、咒文等书籍,以及大量以西夏文翻译的汉籍,包括儒家经籍、诸子、史传、兵书、医书以及版画等等。政府设有“刻字司”,作为官家的出版机构。
手工业
采盐业在西夏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西夏最兴盛的手工业。西夏国的采盐业实行官营,在朝廷专门设盐铁使,专管盐铁,据估计西夏每年至少产盐十万石。西夏的“青盐价贱而味甘”,比当时宋朝解池的盐强百倍,尽管宋朝官方为保护山西解县池盐,严禁西夏青盐进入,但民间走私一直不断。盐是西夏换取周边国家粮食的主要产品。
西夏的盐业,仅盐州一处,就有乌池、白池、瓦窑池、佃项池四个盐场。其中最有名的是乌池和白池中生产的青盐和白盐。乌池方圆八十里,小盐池方圆二十里,均为自然凝结成盐,产量很大。
西夏手工业主要由官府控制工匠生产。西夏时有一批专业匠人从农、牧民中分离出来,成为国家作坊的官匠。夏景宗元昊时,就先后设置夏州铁冶务、茶山铁冶、酒务等。仁孝时,立通济监专司铸钱。据《天盛律令》记载,官府中还有制金司、织绢院、铁工院、木工院、纸工院、砖瓦院、出车院(造车)等,还有专门刻书的字刻司。这说明有许多手工工匠集中在官营作坊中,分工的专业性强,生产技术也绝非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家庭手工业所可比拟。夏国曾经以“变革衣冠之度”为理由,遣使向宋朝求匠人,西夏国内当有不少来自宋朝的汉人丝织工匠。
商业和贸易
夏国前期的商业和贸易主要是与宋朝,后期则为金国。夏与宋、金间的贸易,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和市:在沿边开设小规模榷场,主要用于满足双方边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宋朝在河东路、陕西路的久良津、吴堡、银星、金汤、白豹、虾麻、折姜等地都辟有和市。如公元1002年,李继迁所部在赤沙川、橐驼口各置“会”贸易。“会”是一种定期的集市。
在双方边境设立榷场,进行大宗货物交易。宋朝利用开闭榷场贸易,对夏方进行牵制,以期达到安边绥远的政治效果。
通过使臣贸易:西夏是一个靠大量进口各种物品和原料的物质依赖性国家。“夏人仰吾和市,如婴儿之望乳”,宋朝知延州庞籍如是说。西夏的对外贸易相当发达,其中的“使臣贸易”独具特色。景宗元昊时期,经常以向宋“称臣纳贡”的名义,每年换取大量的银、绢、茶等物品的“赏赐”和厚礼,并且获准在夏宋边境开设榷场(买卖货物的市场),以及西夏使臣进入宋朝享受免税贸易等特权。景宗元昊以后的西夏统治者,继续把向宋、辽、金派遣使臣当作谋取厚利、增加朝臣收入的手段。公元1061年李谅祚派出的使臣一次所带货物,价值达八万贯。公元1085年,梁乞逋一边对宋朝发动战争,一边又四次向宋朝派遣使臣,其目的正是“使者往来既得赐,且可因为市贩”(司马光语)。乾顺时,西夏“使人入京赐予货物,得绢五万余匹,归鬻之民,疋值五六千。再以他物计之,一个使臣获利不下三十万缗。故以进奉为利”。一次转手买卖即可赢利三十万贯。可见,使臣贸易是西夏获取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夏国的使节每年按规定到开封输贡,宋朝政府除优予回赐外,还听任使者在京自便贸易。这种贸易往往规模甚大,获利甚丰。夏与辽也通过贡使进行贸易。上京临潢驿、中京来宾馆都设有接待夏使的处所。夏使入境,允许沿途私相贸易。后期夏、金的贸易中,夏使进入金境便同富商交易,到达中都后进地贸易。
夏对辽的贸易比对宋规模小得多,市场在西京西北的东胜、天德、云内、银瓮口等处,后来金朝也继续开放这些市场。在关陇地区,金开设子环州、保安军、兰州、绥德等榷场。辽禁止夏国使臣沿路私市铜、铁,后又禁止边民卖铜、铁给夏国,并严禁夹带交易。
夏国在西边同回鹘贸易。回鹘的商品主要是珠、玉,还有棉织物、丝毛织品、药材、香料、镔铁刀、乌金银器等。这些货物主要是通过夏国贩往宋、辽和金境内,夏国边将和官吏从中取十分之一的过境税,然后又以珠、玉交换中原的丝帛。
西夏国发行过自己的货币,除献宗德旺、末主日见两代外,西夏其他各代帝王均有铸钱的实例。目前发现和出土的西夏货币,最早的为景宗元昊时铸造的汉文天授通钱,最晚的为神宗遵顼时铸造的汉文光定元宝钱。西夏货币包括西夏文钱和汉文钱两类。目前发现的西夏文钱有福圣宝钱、大安宝钱、贞观宝钱、乾祐宝钱、天庆宝钱五种;汉文钱有天授宝钱、大德宝钱、元德通宝、元德重宝、天盛元宝、乾祐元宝、天庆元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九种。西夏货币轮廓规整,书写清晰秀丽,可与宋朝货币相媲美,而铸钱技术远远超过辽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