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在辽朝也倍受推崇。阿保机时即建孔子庙,作为统治汉人的工具。
辽圣宗好读《贞观政要》,并由汉臣摘录唐高祖、太宗、玄宗可以取法的事迹进呈。《贞观政要》是以儒家的政治学说为指针,对唐朝和前代的封建统治经验的一个总结。因之,它不像儒家经典的迂阔,而更能切合封建统治者的实际需要。《贞观政要》一书一直受到辽朝的重视。兴宗时,萧韩家奴并把它译为契丹文,给兴宗阅读。道宗时,儒学更盛。公元1086年,曾召翰林学士讲五经大义。公元1089年,又召耶律俨(汉人,本姓李)讲《尚书·洪范》。
辽朝至道宗时,封建的经济制度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汉文化为契丹贵族普遍接受,儒家的封建政治思想也在统治阶级中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辽朝创造了契丹文字,有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都是根据汉字字体创制的拼音文字。契丹大字是以几个音符叠成契丹语的一个音缀,在形状上仿照汉字合成一个方块字,特别繁赘难认。据史书记载,这种契丹大字是契丹贵族知识分子突吕不创造的。契丹小字,笔划比契丹大字简单,所以也叫“小简字”。据史书记载,契丹小字是阿保机的弟弟学习回鹘文后创造的。契丹小字大约是以一个方体字代表一个音缀,不过不像契丹大字那样合叠成方块字,而是仿照古回鹘文的办法,从上至下,连续直写。但由于汉文化的传布,用于记载的辽代文学作品,仍多用汉文。最早的诗篇是辽太祖皇子耶律倍的五言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辽圣宗以后,契丹贵族多学作汉诗。辽圣宗时曾以契丹字译白居易《讽谏集》,流传的圣宗佚诗有“乐天诗集是吾师”句。传说圣宗喜吟诗,曾作曲百余首,但并未流传。北宋苏轼诗曾传到辽朝,在南京书肆刻印,很有影响。辽道宗和宣懿后,辽天祚帝的文妃(渤海人)都能作汉诗。道宗所作诗赋曾编为《清宁集》,已失传。辽朝贵族文人也有一些诗集,都未能传留后世,可能也都是汉诗。近年不断有契丹文物出土,但由于契丹语文尚不能通解,契丹语写成的文学作品,还有待于研究发掘。
辽太祖皇子耶律倍醉心于汉文明,不但能诗,也能作画。宋朝藏有耶律倍的绘画十五幅。有“猎骑图”一幅,到元代仍受到珍视。辽兴宗曾画鹿赠给宋仁宗。辽朝的庆陵和近年在吉林库伦旗发现的辽墓,都有大幅壁画,当是受到唐壁画墓的影响。
辽圣宗时,依仿汉人的修史传统,撰修辽朝的历史。室昉、邢抱朴等曾撰实录二十卷。辽兴宗时,又编录遥辇可汗以来的事迹共二十卷,辽道宗时,撰修太祖以下七帝实录。辽天祚帝时,耶律俨(汉人)修成《皇朝实录》七十卷,是元人所修《辽史》的主要依据。辽道宗时,汉人王鼎撰《焚椒录》一书,记述宣懿皇后被诬案始末,是辽代仅存的一部私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