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夺取汗位(1 / 1)

1259年七月,蒙哥在合州钓鱼城战死后,以阿里不哥为代表的守旧派和以忽必烈为代表的“汉法”派,都积极活动起来,准备夺取汗位。

阿里不哥是拖雷的第七个儿子,蒙哥即汗位后,命阿里不哥留守都城和林。阿里不哥长期在蒙古本土,与外界接触不多,特别对汉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了解甚少。后来,以他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一个墨守蒙古成规的保守集团,他们主张维持蒙古原来的统治方式,反对采用中原地区原有的封建统治方式。

忽必烈不仅为自己夺取政权奠定了政治基础,而且还奠定了物质基础。在他主持漠南汉地后,十分注意招抚流亡的人民,大搞屯田积粮,并采取整顿财政等措施。早在1252年,忽必烈就已在河南的唐、邓等州实行屯田,后来又在陕西凤翔等地屯田,这样就使他掌握了大量军粮。忽必烈又立钞提举司,印发纸钞。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忽必烈完全控制了蒙古国的财政大权。

1256年二月,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北)东北、滦河北岸的龙冈,营建宫室、房屋,三年后建成,称开平府。在这里聚集了忽必烈的一批重要谋士,成为忽必烈集团的根据地。

蒙哥死后,阿里不哥和他的支持者立即采取夺位措施。他命令脱里赤为断事官,占据燕京,号令各方面;又命令各地军队听从调度,由阿兰答儿纠集漠北各地军队,脱里赤纠集漠南各地军队,形成对开平的包围势态。阿里不哥企图先发制人,迫使忽必烈就范。

忽必烈这时还在围攻鄂州,蒙哥死讯传来后,他召集诸将、诸谋士研究蒙哥死后的形势和对付阿里不哥的策略。这时郝经提出了如下建议:一面遣军去迎接蒙哥的灵车,接收大汗的宝玺,一面赶快与南宋贾似道议和,签订密约,迅速撤军,派轻骑兵赶到燕京,防止阿里不哥的势力南下。忽必烈采纳了此计。1260年三月,忽必烈抵达开平,诸王合丹、阿只吉等率西道诸王,塔察儿等率东道诸王,会集开平。他们都是忽必烈的支持者。忽必烈废弃了贵族选汗的旧制,宣布即位,并定当年为中统元年,开始建元纪岁。

同年四月,阿里不哥也在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宣布为大汗。支持他的除阿兰答儿、脱里赤等外,还有窝阔台后王阿速带、玉龙答失、昔里吉,察哈台后王阿鲁忽,旭烈兀子出木哈赤等。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双方为争夺地盘开始了第一个回合的争斗。阿里不哥命霍鲁海、刘太平等去陕、甘地区任职,忽必烈则命廉希宪为京兆等路宣抚使。双方发生冲突,廉希宪擒霍鲁海,杀刘太平等,忽必烈控制了陕甘地区。阿里不哥又派遣阿兰答儿南下联合浑都海作乱。但两人均被忽必烈的军队所杀。

1260年冬,忽必烈决定亲征和林。阿里不哥闻讯后不敢抵抗,逃至谦谦州(今叶尼塞河上游南),忽必烈占领和林,命亦孙哥驻守,自回开平。1261年秋,阿里不哥至和林,伪装愿意归顺,却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占领和林,并南下骚扰,被忽必烈击败。由于阿里不哥多次战败,支持他的诸王纷纷向忽必烈投降,加上连年饥荒,阿里不哥不得不于1264年向忽必烈投降。经过四年的战争,阿里不哥的分裂势力终于被消灭,漠北和中原地区重新恢复统一。忽必烈战败阿里不哥后,取消和林为蒙古国的都城,改设宣慰司都元帅府。

忽必烈夺取汗位的胜利,从本质上来说是蒙古统治集团内部“汉法”派战胜了守旧派,这对于蒙古国最后完成封建化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同时也说明了历史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像阿里不哥那样坚持维护旧的统治方式,失败是注定了的;而忽必烈能够顺应历史发展,适应汉族地区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采用原有的封建统治方式,因而在历史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