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阔台汗六年(1234年)年初,蒙、宋联合灭金后,蒙古与南宋仅隔一条淮水。蒙古违约,不肯将河南地归还南宋。南宋不敢坚持原议,反而让蒙古占领了陈州(今河南淮阳)、蔡州(今河南汝南)西北的大片土地。南宋也想乘金国灭亡、河南处于空虚的状态之机,收复洛阳、汴京(今河南开封)、归德(今河南商丘)等地。蒙古和南宋的冲突势所难免。
同年六月,宋朝在各方面都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出兵汴京。庐州知州全子才奉命率军万人进至汴,汴京人立即举事响应。汴京军民杀死蒙古所立的长官崔立等人,迎接南宋军队。宋将赵葵率兵五万进入汴京。七月,宋将张迪率兵进攻洛阳,也受到洛阳民众的欢迎。但是,由于河南经历连年战乱,到处是断壁残垣,田野荒芜,粮饷极度缺乏,宋军士气大受影响。蒙古军在都元帅塔察儿的率领下进攻洛阳。洛阳城中缺粮,宋军只得退出。在汴京的赵葵也因无粮饷,再加上蒙古军掘黄河堤放水,不得不退出汴京。昏庸的宋朝君臣又把收复失地的希望寄托于和议。但是,由于南宋曾经接受过将陈、蔡西北之地归属蒙古的要求,窝阔台便以此为理由把这次出兵归罪于南宋先启边衅,召集诸王贵族大会,决定进攻南宋。
窝阔台汗七年(1235年),蒙古兵分两路进攻南宋。东路由皇子阔出率诸王口温不花、国王塔思、汉将张柔、史天泽等统兵攻宋荆襄和长江中下游;西路由皇子阔端率元海塔海,汉将刘黑马等率兵攻取四川。南宋的防御重点是以襄阳为中心的镇北军。该军全部由招募的中原豪杰组成,骁勇善战。七月,东路口温不花部攻唐州(今河南唐河县)。十月,塔思部攻陷枣阳后南下攻郢州(今湖北钟祥)。宋军坚守,塔思未能破城,掳掠大批人口和牛马数万头而还。同月,西路阔端军进入巩昌(今甘肃陇西)。原金国守将汪世显投降。阔端大喜,命其率兵攻宋,同时要求他约束部队,不要扰民。年底,蒙古军将宋军包围在青野原。宋将曹友闻知后说:“青野原是入蜀的咽喉要地,决不能丢失。”便率兵星夜前往援救,击退了敌军。解青野原之围后不久,曹友闻率兵援救大安(今陕西宁强北),击退汪世显部,并扼守仙人关,挡住了蒙古军的攻势。
窝阔台汗九年(1237年)十月,东路蒙古军口温不花、史天泽部再度南下攻占光州,在复州(今湖北天门)打败南宋水军,并迫使复州宋军投降。接着又转攻寿春(今安徽寿县)、黄州。宋将陈珙率兵援黄州,击退蒙军。同月,西路蒙古军攻克夔州(今四川奉节)。
窝阔台汗十年(1238年)年初,东路塔思蒙古军队抄掠安庆府(今安徽潜山)后北返。九月,察罕、张柔率80万大军围攻庐州(今安徽合肥),宋将杜杲死守,迫使察罕退兵,然后派水军扼守淮河,派其子杜庶率勇将占文德、聂斌等精兵强将埋伏在要害之地。蒙古军无法前进,只好北撤。两淮得以稳定。宋将孟珙收复了荆襄等地。
窝阔台汗十一年(1239年),蒙古军接连三次败于孟珙手下。南宋收复了襄阳,樊城、光化、信阳等地。同年八月,蒙将塔海等率兵80万入蜀,攻占重庆、万州、夔州等地。但出川时,在归州(今湖北姊归)大垭寨遭到宋将陈珙的阻击,未能顺流而下进入湖湘。孟珙乘胜收复夔州。次年二月,蒙古按竺部再攻万州,在夔门击败宋军。窝阔台汗十三年(1241年)十月,东路蒙古军再围安丰。十一月,达海绀、汪卜显等部进攻成都、汉都(今四川广汉)、遂宁(今四川遂宁)、叙州(今四川宜宾)、泸州(今四川泸州)、资州(今四川资中)等地。同月,窝阔台去世,皇后乃马真称制,继续进攻南宋。
自从窝阔台汗七年(1235年)蒙古大举进攻南宋以来,荆襄、两淮、四川的许多地区遭到**。蒙军虽从这些地区掠夺了大量财物,但在各地遭到宋军民的抗击,损失也不少,蒙古贵族一面进攻,一面也派使者来宋议和。南宋也于嘉熙二年(1238年)和嘉熙四年(1240年)两次派人到蒙古议和,但均未达成和议。
在此期间,双方无大战,而各有胜负。宋朝于淳祐二年(1242年)曾任命余玠为四川安抚置制使,收复了被蒙古占领的一些州县,改革弊政,安抚遗民,招聘贤才,并想出兵收复汉中地区,但没有成果。而蒙古由于贵族宗室内部矛盾的尖锐化,直到蒙哥即汗位到海迷失后二年(1250年)之前,也未能对南宋发动新的大规模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