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历史,从土木堡之变到景帝在位这几年,几乎一直没有平静过,内忧外患,接连不断。若与其父、祖在位的“仁宣之治”相比较,则更显得动**。

土木堡之变后,景帝由留守而至监国,终于登上帝位,君临天下。这一方面使他富贵至极,口含天宪,另一方面,外患频仍,朝内政局一波三迭,又使他寝食难安。最令他伤心的,还是太子见济的死,他又没有别的儿子可以继立,这本身就是构成他皇位不稳的一个因素。起初,皇后汪氏连生两胎,竟都是女儿,使他十分恼恨。后来妃子杭氏生了见济,他便将汪氏废去,立杭氏为后。景泰七年(1456年),杭氏又不幸病故。更糟糕的是,在国事烦劳和后宫享乐的双重熬煎下,到景泰七年,景帝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积劳成疾,而且病势日渐沉重起来。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而皇位继承人尚未确定,内廷外朝均十分忧虑。十一日,群臣入宫探问病情,景帝的亲信太监兴安对众人说:“诸位都是朝廷股肱之臣,不为社稷大计考虑,天天问安,徒劳无益。”一席话提醒众官考虑确立皇位继承人问题。本来,经过“复储之议”,无人敢再提建储之事,但景帝这一病,使人们不得不再次考虑此事。十四日,群臣在朝集议立储问题,有人提出请沂王复位东宫,也有人表示反对,认为既废不可再立。最后,大家觉得不如只提建储,具体人选由景帝自己定,所以奏疏中只说“早择元良”。景帝见疏,不允所请,并说自己不过偶感风寒,十七日当临早朝,群臣不必惊慌。这时,传说有人要把襄王之子迎入宫中,立为皇储。十六日,主持政务的王直、于谦等人在一起议论请沂王朱见深复太子位一事,推举大学士商辂起草奏稿,写成以后,天色已晚,决定明日早朝时再奏。

然而,就在这天夜里,发生了太上皇英宗复位的一场宫廷政变,史称夺门之变。

这时已是正月十七日黎明,群臣正在朝房准备景帝早朝,很多人还在心里想着,今天这次早朝,建储问题肯定将要提出,免不了要有一番争论。忽闻钟鼓齐鸣,一会儿又见诸门大开,十分诧异。就见徐有贞跑来,大声呼喊:“太上皇已经复位了,快来叩贺。”众臣面面相觑,竟是无人敢于反对,稍稍迟疑,大家还是一齐来到奉天殿朝觐英宗,朱祁镇又亲自向大家宣布自己已经复位,今日正午,在奉天殿正式举行登基大典,群臣这才一齐跪下,山呼万岁。

这样,朱祁镇自土木堡之变后,在塞外和归后软禁于南宫,整整当了七年半时间的太上皇,终于重登大位了。这件事历史上称为“夺门之变”,也叫“南宫复辟”。当时,宣谕将景泰八年改称天顺元年,英宗成为明史上唯一拥有两个年号的皇帝。据说,景帝在病榻上听说英宗复辟,只是连声说:“好!好!”

英宗复辟以后,首先紧急要办的便是两件事:严厉惩治那些景帝倚信的大臣,以及自己在南宫时曾建议迫害自己的人;同时对“夺门之功”大加讲叙。

随后,升赏与杀罚交织进行,所以参与“夺门”的大小将领以至士兵,以及英宗在南宫时为之说过好话,表示过效忠的人,一律大加升赏,封公封侯,加官晋爵。又大兴保举,经“夺门”功臣们保举为官者竟达数万之多,以至于后来不得不进行纠正。反之,则下狱的下狱、问斩的问斩,贬谪发配。在复位的第六天,谕令将于谦、王文问斩。大臣中内阁首辅陈循及江渊、俞士悦等分别谪戍或革职,景帝重臣为之一空。此外,曾经诬告过英宗身边太监阮浪、王尧的那个卢忠,曾建议将英宗与沂王一道迁往沂州的徐正,曾建议砍去南宫大树的高平等均被问斩。在内廷,凡在南宫服侍过太上皇的内侍均予升赏,而王诚、舒良等为景帝出力的太监均被问斩,竟比外廷杀人还多。

景帝这一好转,使英宗、孙太后及周围亲信深感不安。英宗从自己的经历中深切体会到,景帝的存在,终究是一种不安定因素,无论怎样严密防范,总不能完全放心,自己在南宫时,景帝防范可谓极严,然而自己终于“夺门”复位,即是明证。有他在,一班忠于他的人便不会完全死心,遇到适当机会,难免死灰复燃。犹豫再三,最后终于下定决心——除掉景帝。二月十九日,身体刚刚恢复的景帝,被英宗命太监蒋安用帛勒死在西宫之中。

关于景帝之死,明代史书多有禁忌。官修《明英宗实录》,自景泰七年十二月至其身亡,竟有20处记载景帝有病,渲染病情,制造景帝病死的假象。然而,还有人记下了当时景帝被害的情况。至清代,禁忌解除,记载渐多,但也有夸张不实之词,使之成为人们争论的明史疑案之一。

还须交代的是,夺门功臣徐有贞,起初权势甚炽,不久经石亨、曹吉祥合力倾陷,为英宗所杀。曹、石二人专权太过,引起英宗猜忌,二人惧祸,先后阴谋叛乱,亦为英宗所杀,都没有得到好下场,史称“曹石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