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是云南昆阳回族人(今云南省晋宁县)。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云南时,他入宫做了太监。后,随燕王朱棣到达北平,住在燕王府。在“靖难之役”中,因其为人机警,智勇全双,“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深受燕王赏识。永乐元年(1403年),他被庄重地赐予姓名——郑和。次年,又升为内官监总管太监。通过多次战役,他掌握了丰富的军事知识和作战经验,为他后来指挥舰队七下“西洋”,创造了重要条件。
当时,正值明朝国势蓬勃上升的繁荣时期。国家经济实力壮大,政治局势相当稳定;而且宋、元以来海外贸易兴盛,对外移民不断增加,特别是造船业空前发达,航海技术也有了长足进步,罗盘针的广泛用于航海,众多水手和技师日益增多,这些为郑和远洋航行提供了雄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足够的科学技术。在此情况下,自命为“天下共主”雄心勃勃的成祖朱棣,为宣扬国威,“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于是决定派使臣率领船队出海远航,访问亚、非诸国。但是,这样重大的举动,如果没有一个精明强干的总指挥,是很难实现的。而郑和身为内官监总管太监,外出采办是其责任范围内之事;又兼有教徒的身份,更便于同“西洋”诸国官民的交往;其祖、父均曾亲自到过麦加朝圣,他在耳濡目染下间接地了解并熟悉了“西洋”各国和各地区的风土人情;此外,更有前述“靖难”之役中积累的军事知识和实践经验,可说是当时再好不过的理想人选。所以,明成祖朱棣毅然决然地任命他出任总指挥,而以其挚友王景弘为副使。从此,郑和便开始了长达近30年的震惊世界的七次大规模的“下西洋”(广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洋地区,包括今天印度洋、文莱以西的地区)活动。
永乐三年(1405年)七月,郑和偕副使王景弘,率领将士和水手27800余人,分乘62艘大船(一说200多艘),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省太仓县浏河)出海,经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爪哇、旧港(今称臣港)、苏门答腊(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最后到达古里(今印度科本科德)。他们一路宣扬明朝德政,以及同各国通商友好的强烈愿望,深得各国官、民的欢迎。永乐五年(1407年)十月初二日,郑和舰队返航回国时,不少国家的使者随同访华,商谈建立邦交和通商贸易关系。其间,出于自卫,在旧港,郑和曾不得不以武力击败前来抢劫宝船物资的海盗,生擒了其首领陈祖义。此次航行仅是作为一次实践,其历经范围也未超出印度洋沿岸地区。
同年十月,郑和等利用东北季候风又进行了第二次出海航行。经暹罗(今泰国)、柯枝(今印度柯钦),又到达古里。至永乐七年(1409年)七八月间正式返回。其所经路线、范围与第一次大体相同。
郑和第三次出海航行,是在永乐七年(1409年)十月,主要是为护送各国的使者回国。他只带了四十八条宝船。为了以后进行更大规模的远航,他们开始在其航行的中心地区——满剌加,建立起重栅小城,修盖了大型仓库,作为中转站。这次仍以通商为主,一路也还顺利;只是在锡兰山时,受到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的诱骗,并进而硬索金币,抢劫宝船。郑和等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对其进行了武装自卫战斗。他只带领2000名士兵,出其不意,乘虚攻破锡兰都城,活捉了国王亚烈苦奈儿及其王后和官属,并于永乐九年(1411年)七月初六日押解回朝,经过成祖的一番耐心解释,仍予以放回。这次航行仍未越过印度西海岸以外。
永乐十一年(1413年)十月,郑和开始了第四次下西洋。这次航程较远,所到的国家和地区也较多,已远逾印度以西。新去的国家和地区有:溜山(今马尔代夫)、榜葛剌(今孟加拉),最后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南的岛屿)。也遇到了一些麻烦,其中在苏门答腊王位争夺战中,伪国王苏干剌侵犯都城,原王子请求郑和援救。苏干剌恼羞成怒,袭击郑和的船队。郑和被迫还击,将其擒获,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八月十二日回国后,送阙正罪。
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又进行了第五次远航。这次航程最远,直达非洲赤道以南、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麻林(在今肯尼亚境内)、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剌撒(今也门共和国境内)。永乐十七年(1419年)八月初八日回返时,竟有十七个国家的使节随同来华访问。其中有王子、王叔、王弟等,分别通过谈判,同明朝建立起正式邦交关系。
为护送诸国使节回国,郑和奉命又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三月初三日,进行了第六次远航。此次路途虽远,但往来却非常迅速,于第二年(1422年)便返回国。
郑和最后一次远航,则是在成祖及其子仁宗相继去世后的宣宗时期。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病逝于榆木川。其皇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仁宗。仁宗认为下“西洋”是“劳民伤财”,听信了户部尚书夏原吉的建议,曾一度“罢西洋宝船”,废止此项活动,甚至连所存的有关档案资料,也予以焚毁。故直至宣德六年(1431年)十一月,才得以实现第七次下西洋。这次仍以郑和为总指挥,到达了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归来时已是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初七日,并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使臣随同来华,与明朝建立联系。
宣德九年(1434年),六十四岁的郑和病逝。就在这一年,其副使王景弘又组织了第八次“下西洋”的活动,但其声势与规模都已远不及前七次了,下西洋活动接近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