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期的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以后,国力迅速强大起来。而山东诸侯国中,魏国的力量这时已经衰落,最东端的齐国力量和秦国相当。由于领土的互相接壤,各大国之间的冲突更加剧烈。秦、齐两个大国彼此展开争取与国、孤立敌国的斗争。而赵、魏、韩等国国内,由此分成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两大派,从而展开了合纵与连横活动。
所谓合纵连横,从地域上说,原是以韩、赵、魏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相连为横。从策略上讲,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是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的策略;连横是“事一强以攻众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的策略。起初,合纵既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连横既可以连秦,也可以连齐。直到秦赵长平之战后,才凝固成合纵是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是六国分别投降秦国之意。适应这种需要,当时产生了一些在诸侯国之间四处活动,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打动诸侯王,或取合纵,或采连横,而自己借机谋取高官厚禄的人。后来把这些人称之为“纵横家”。其中最有名的,是苏秦和张仪。
苏秦是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习纵横游说之术于齐鬼谷先生。出游数年,无所遇,大困而归。苏秦之兄弟、嫂妹、妻妾都在背后耻笑他不事产业、力工商,弃本务而事口舌。苏秦听说后,既自感惭愧,又感悲伤,乃杜门不出,寻书遍读。一年后,觉得自己可以说当世之君,便出而求说周显王。周显王不信其言。苏秦又西至秦国,欲说秦惠王。恰巧秦国刚杀了商鞅,嫉辩士,不用苏秦之言。苏秦被迫又北至燕国,一年多后,才见到燕文公。苏秦对燕文公说:“燕国之所以不被诸侯国侵扰,是因为赵国在燕国之南而为之障蔽。而且,秦若攻燕,需战于千里之外;赵若攻燕,只须战于百里之内。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燕国没有比这更错误的政策了。愿大王与赵国纵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后患。”燕文公从其计,资给苏秦车马,让他到赵国去。苏秦到了赵国,对赵肃侯说:“当今之世,山东诸侯国没有比赵国更强大的。秦国之所嫉恨的,亦莫如赵国。然而秦国之所以不敢举兵伐赵,是害怕韩、魏攻其后背。秦国若进攻韩、魏,二国无名山大川之险可守,必然地尽而后止。韩、魏不能抵挡,必然入臣于秦。秦国无魏之忧,便必然加兵于赵国。臣研究了天下的地图,诸侯国之地五倍于秦,诸侯之兵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而西向攻秦,则必然击败秦国。搞连横的人,都想割诸侯之地给秦国,秦国成功,则其身荣华富贵,自己的国家被秦国进攻却从不放在心上。所以他们日夜以秦国的威权来恐吓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认真考虑这一点!为大王计,莫如图结韩、魏、齐、楚、燕、赵为纵亲以抗秦国,合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流经今河南安阳境)之上,定下盟约,相互救援,则秦兵必不敢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以为害山东。”赵肃侯大悦,隆重招待苏秦,让他纵约诸侯。
苏秦到韩国,劝韩宣惠王说:“韩国之地方圆九百余里,带甲战士数十万,天下之利剑、强弓、劲弩皆从韩出。以韩国士兵之勇,被坚甲,带利剑,以一当百,不足与言。大王如果臣事秦国,秦国必求韩之宜阳(今河南宜阳西)、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今天给了它,明年又来要求割地,与之则无地可给,不与则必受后患。大王之地有限而秦国之求无已,只能市怨结祸,不战而地已削减了。俗话说:‘宁为鸡首,无为牛后。’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感到羞耻。”韩王听从了苏秦的话。
苏秦到魏国劝魏王说:“大王之地方圆千里,地方虽不大,却人口稠密,繁荣富庶。大王之国不下于楚国。大王之士兵,武士20万,苍头20万,奋击20万,厮徒10万,战车600乘,骑兵5000人,却听众群臣之说,而想臣事于秦。所以,赵王让臣来效愚计,奉明约,只要听大王您一句话就行。”魏王也听从了苏秦之言。
苏秦又到齐国劝齐王说:“齐国四塞之国,方圆二千多里,带甲数十万,粮食堆积如山。军队之精锐,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散如风雨。都城临淄有7万户,每户3个男子,不用到远县发兵,即可得到21万士兵。临淄又十分富实,居民无不斗鸡、走狗、六博、蹴鞠。临淄的大街上,车毂相击,人肩相摩,连衽可成帷幕,挥汗如同下雨。韩、魏所以畏惧秦国,是因为与秦国接壤。两军交战,不出十天,胜败就决定了。韩、魏即使能战胜秦国,军队也要损失一半,而无余力守卫四境;如果不能战胜,随之而来的便是国家的危亡。故韩、魏宁愿向秦国称臣而不轻易和秦国作战。秦若攻齐则不然,必须经韩、魏之地,过亢父(今山东金乡东北)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并列,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秦虽想深入,却要担心韩、魏从背后袭击。所以,只能虚张声势而不敢进。所以,秦国不能为害齐国是明显的。而群臣却劝您西向事秦,这是错误的。今天臣事秦国之名而有强国之实,愿大王少留意计之!”齐王也答应了。
苏秦往南到楚国,劝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之强国,地方六千余里,带甲百万,战车千辆骑兵万匹,粮食可以支持十年,这是称霸天下的资本。秦国之所担忧的莫如楚国,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其势不两立。所以,为大王计,莫如合纵以孤立秦国。臣请令山东之诸侯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唯大王所用而已。所以,合纵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连横则楚国割地以事秦。这两者相去甚远,大王您站在哪一边呢?”楚王也答应了。
于是,苏秦成为合纵的纵约长,同时当山东六国的相国,身佩六国相印。苏秦完成任务,回赵国报告之时,跟在后面的车骑辎重排成长队,俨如王者出游一般。这一年是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
苏秦之后的著名纵横家是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先生。当苏秦在山东六国搞合纵的时候,张仪西入秦国,取得了秦王的信任。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张仪成为秦国的相国。
当时,山东诸侯的合纵活动仍在进行。特别是齐、楚两个大国结为联盟,对秦国非常不利。所以,张仪首先把力量放在了破坏齐、楚联盟上。他取得了成功,并使楚国蒙受巨大损失。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王使人告诉楚怀王,请以武关以外的秦地换楚国的黔中地(今湖南西部)。楚怀王正恨上了张仪的当,说:“不愿换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给秦。”张仪听说后,请求前往秦国。秦惠王说:“楚王必杀你而后甘心,你为何要去呢?”张仪说:“秦强楚弱,有大王在,谅楚国也不敢杀我。而且,我和楚王之嬖臣靳尚关系很好,靳尚深得楚王宠姬郑袖信任。郑袖之言,楚王无不听从。”张仪遂前往楚国。楚怀王将他抓起来,准备杀他。靳尚对郑袖说:“秦王十分喜爱张仪,准备以上庸六县和美女来赎回他。”郑袖怕秦女夺其宠爱,便在楚怀王面前日夜哭泣。昏庸的楚怀王便释放了张仪,并隆重地对待他。张仪乘机劝楚怀王说:“搞合纵无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明摆着不行。大王若不臣事秦国,秦国胁迫韩、魏攻楚,楚国就危险了。秦之西有巴、蜀(今四川),打造船只,积聚粮食,顺江而下,一日夜行五百里,不出十天便可达扦关(今湖北宜昌西)。扦关动,则扦关以东之楚地尽皆城守,黔中和巫郡(今湖北西南部)便不再为楚国所有。秦军出武关,则楚国北部就完了。秦军攻楚,三个月内即可定胜负,而楚待诸侯之救兵要在半年以上。待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我为大王感到担忧。大王诚能听我之言,我可使秦、楚长为兄弟之国,不相攻伐。”楚怀王答应了。
张仪随后到韩国,劝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山居野处,粮食不过支持二年,士卒不过20万。秦国披甲百万。山东诸国以兵攻秦,秦兵应战,左手提人头,右手挈俘虏,如虎入羊群。用孟贲、乌获那样的勇士之军以攻弱国,就像在鸟卵之上垂千钧之重,必然没有好结果。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军据宜阳,塞成皋,大王之国便被切为两段。鸿台之宫殿,桑林之花,必非大王所有。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以攻楚,将祸害转到楚国而讨秦国的欢心,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算了。”韩王听从了。
张仪归报,秦以六邑封之,号武信君。
张仪又向东到齐国劝齐王说:“搞合纵的人劝说大王,必定说:‘齐国西散三晋,地广民众,兵强士勇,就是有一百个秦国,也无可奈何。’大王只知道好听而不算计一下是否真实。如今秦、楚两国嫁女娶妇,为兄弟之国,韩国献宜阳,魏国献河外(指黄河以西原属魏国的上郡地区),赵王入朝秦国,割地以事秦。大王若不事秦,秦驱韩、魏以攻齐国南部,派赵军进攻临淄。那时虽想臣事秦国,已经晚了。”齐王答应了。
张仪到赵国劝赵王说:“今秦与楚为兄弟之国,韩、魏称东藩之臣,齐献鱼盐之地,这是断了赵国之右臂。秦派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在齐之西),一军军成皋,率韩、魏之军以攻赵之西境,一军军渑池(今河南渑池),约四国为一以攻赵国,赵国就危险了。为大王计,莫如与秦王当面相约,常为兄弟之国。”赵王答应了。
张仪又北到燕国,劝燕王说:“现在赵王已入朝秦国。王若不事秦,秦军下云中,过九原,又率赵军攻燕,则易水和长城非大王所有。如今齐、赵和秦国相比,如郡县一般。若王能事秦,则长无齐、赵之患。”燕王许之。
张仪回秦国报告,未到咸阳,而秦惠王死,秦武王立。秦武王为太子时就讨厌张仪。诸侯听说此事后,都背叛连横,重新合纵。但张仪凭着自己能言善辩,又取得了秦武王的信任。后来,张仪又当了魏国的相国。
苏秦和张仪皆以纵横之术游说诸侯而致富贵,引得天下之士竞相仿效。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还有魏国人公孙衍。此外如苏秦的弟弟苏代、周最、楼缓等也都十分有名。而纵横游说之士,遍于天下,不可胜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