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46年7月的一天,宋国西城外旌旗林立,战车壁垒,晋、楚、齐、鲁、陈、卫、邾、滕、曹、许、宋、郑、蔡、秦等十四个诸侯国代表在此举行弭兵大会并缔结盟约仪式。盟坛左侧是晋及其属国的队伍,右侧是楚及其属国的队伍。宋国左师官向戌是大会的倡导者与主持人,晋国执政的正卿、晋平公的全权代表赵武和楚国执政的令尹、楚康王的全权代表屈建两人是大会的主宰。
盟会仪式开始了,晋楚争先登坛歃血主盟。
“晋从来就是盟主,理应我们先登坛!”赵武认真地说。
“不是你自己说晋楚地位相等吗?”屈建反唇相讥:“如一直晋人在先,还有什么相等可言?!况且八十多年来,晋楚交替为诸侯盟主,怎么说从来是你们为盟主?”
赵武正要反驳,叔向扯了扯赵武,悄声说:“诸侯归晋在德不在先。弭兵使天下大利,难道要为争先而失信于诸侯吗?况且从前就有小国主盟的,楚弱于晋,让他们去嘛。”
这样,赵武就让楚国先歃血,十四国正式订立了弭兵盟约。盟约规定:与盟各国彼此不得诉诸武力,违者盟国共讨之。晋的属国鲁、卫、宋、郑等,楚的属国蔡、陈、许等须同时向晋楚两国贡献财礼,齐、秦两国是大国,不在其列,邾、滕分别是齐、宋的属国,也不在列。
弭兵大会宣告了晋楚两强平分霸权,晋楚争霸战争从此基本结束。
晋楚争霸长达八十余年,被卷进争战的国家多达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战争数以百计,其中几多恩怨,为什么经一个中等国左师官的倡导竟一旦达成和议呢?大会前晋强于楚,为什么晋国不但同意平分霸权,甚至还对楚国避让三分呢?
弭兵的原因有四。
其一是弭兵为当时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
向戌倡导弭兵,首先征求当时实力最强的晋国的意见,赵武与诸大夫商议时,地位仅次于赵武的韩宣子说:“战争,是人民的残害者,国家财政的蛀虫,小国的大灾难。虽然完全停止战争是不可能的,但也必须同意向戌的倡议,否则小国必然倒向楚国,我们将丧失霸主的地位。”韩宣子的分析可说是入木三分,当时中小国家早已吃尽战争的苦头,出现“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夫人愁痛,不知所庇”的状况。尤其是地处晋楚之间,被两者视为必争之地的郑国,服楚则晋讨之,服晋则楚讨之,战祸不息,有时郑君还要光着膀子,牵着羊去迎接讨伐者,屈辱至极,所以弭兵对于诸如郑国这样的中小国家,是求之不得的。
其二是晋楚两大国谁也不能臣服谁。
其三是晋楚两国为应付内乱,迫切需要一个相对缓和的外部环境。
牺形铜尊(春秋)
晋国卿大夫擅权,自鄢陵之战以来内乱不已。公元前574年晋厉公重用宠臣胥童等,利用卿士栾书,族灭了威逼公室、擅杀大夫伯宗的郤氏。接着胥童又拘留了栾书与中行偃,但厉公不忍“一朝而尸三卿”。第二年栾书、中行偃杀厉公。晋悼公即位,对外虽能九合诸侯,但对内不敢讨伐杀君者,只是采取平衡政策,重用魏、范、赵、韩等卿族,以牵制横行的栾氏与中行氏。晋平公即位,先用范宣子为正卿,范宣子利用赵、韩、中行氏与栾氏的新旧矛盾,于公元前550年灭大族栾氏,但范氏与中行氏又相勾结横行于晋国。范宣子死后,晋平公在公元前548年起用赵武为正卿,以牵制范氏、中行氏。弭兵大会前晋内政如此混乱,也无心对外了。
楚国康王软弱,兄弟横行。当年楚共王立太子似儿戏,他派巴姬在宗庙里埋一玉璧,让五子进宗庙拜祖先,康王正踏着玉璧,因此立了康王。对此,有野心有才干的公子围很不服气,发誓要夺取王位。所以屈建早就预言“楚必多乱”,为延缓内部危机的爆发,康王与屈建也急需弭兵,以与晋国平分霸主地位为满足。
其四是赵武为复兴赵氏宗族,在弭兵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
弭兵的关键是晋楚两强,然而弭兵前的形势是晋强楚弱,因此晋国对弭兵的态度是关键,向戌首先征求晋国的意见,也正因为此。晋国正卿执政,因此赵武实是弭兵问题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赵武推行弭兵在晋国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大夫祁午曾当众指责他使晋国的霸权与自己的成功毁于一旦。难道赵武真这样乐于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吗?不!赵武所以要弭兵,除了他看到了弭兵是大势所趋外,更主要的是他要结好诸侯,以便集中精力于内政,使几乎族灭的赵氏宗族复兴。晋平公对此就说赵武结党营私。吴国延陵季子也断言晋之政将归赵、魏、韩三家。果然,赵武、韩宣子、魏献子相继任晋国正卿。弭兵大会后不到百年,赵、魏、韩便三家分晋了。
弭兵大会标志着春秋历史进入了尾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