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寻道问佛,弃功名利禄(1 / 1)

花间一壶酒 刘懿庭著 680 字 6个月前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在封建社会,敬信神佛之人众多,上到天子,下到百姓,几乎人人遇到事情都会向神佛祈求庇佑。同时,世上还出现了众多喜欢寻仙问道,以求长生不老的人,这其中也不乏一些高高在上的皇帝。

到了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极为信奉道教,他对隋朝遗留下来那种到处尊崇佛教,压抑道教的现象感到十分不满,便在全国各地修建了老子庙,并且抽空亲自前往祭拜。为了稳定国家基础和民心,他还颁布了政令,要求全民信奉道教。之后,他的儿子李世民也和他一样多次告诉民众,只有道教才是本土的宗教,道教要排在佛教的前面,道士的地位要高于僧人。

受到社会的影响,唐朝的诗坛中出现了许多描写神仙、修道、游仙之类的作品。唐朝的文人中也出现了一些崇尚道教或修仙问道之人,李白正是其中一位,他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孟浩然、王维、贺知章、道士司马承祯一起被称为“仙宗十友”。

李白年少时就曾多与道士、隐者等人来往。十八九岁时,李白曾隐居在戴天山的大明寺中读书。在此期间,他也常去当地的道观与道士一起谈论道经。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是创作于这一时期的一首五律诗,所描写的是李白上戴天山寻访道士时的所见所闻。全诗共有八句,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有的见闻为的都是为了突出最后的“不遇”,以及诗人怅然若失的情怀。

在《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诗中,李白着重将笔墨放在描绘戴天山风景上。在诗开篇便写出了道士隐居之所是一个世外桃源,环境优美、远离尘世,初入其中便觉得心情舒畅。

随后,他又对途中的见闻进行了详细的描写,通过列举一些代表性的事物,既向人们展现了戴天山的秀丽自然风景,也向人们暗示了一方水土影响一方人的境界。野鹿、钟声、野竹、飞泉等事物对于长年隐居在山中的人并非罕见,可对于偶尔来到这里的人来说,却是别有一番感受。这些事物共同营造出了一片清净、脱俗、舒心之所,令人留连忘返。置身其中,更加有宜于清心、静修、悟禅。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清澈的流水之中仿佛听得到有犬吠之声在回**,盛开的桃花上带着浓浓的雨水。走到树林深处,才见到灵动的小鹿在林间穿行。正午时分,山间一片静寂,听不到浑厚的钟声。

野生的竹努力向上窜着,拨开了蒙蒙的雾,直直地穿入蓝天。飞流直下的瀑布远远望去,好像挂在那碧绿的山峰上。没有人知道我要拜访的道士去了哪里,我只好倚着古松,排遣寻而不见的愁。

自古修道先修心。清幽的环境对于修心之人来说可谓最佳去处,远离了尘世,就更容易静下心来;不被外界世俗所干扰,就更容易将事情想得通透。世上的荣华富贵最后都会变成尘土,只有天地是长久的。

居住在深山之中,与山山水水为伴,每日聆听自然界发出的声音,仔细思考、沉淀,内心渐渐就变得平和起来。一旦内心变得平和,也就更容易看得清自己的心,听得到内心的声音了。

有些人求道而不得,是因为他们放不下心里的纠结:一边渴望得道成仙,一边放不下凡尘俗事。放不下该放下的,自然也就求不得想要求的。学会放下、看开,才能真正的洒脱起来。须知放下即是拥有。

游仙诗是中华文坛的一朵奇葩,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