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农村,过去有请“花姑娘”的习俗。所谓“花姑娘”,相传是阴间分管一地域阳家人生死前程的负责人,她能知晓阳间的人何时生何时死、将来前程如何,甚至可以道破无头案。如果你有兴趣,不妨试一试。
请“花姑娘”的方式很简单,先准备一个煮饭用的筲箕,筲箕下口上绑一只筷子,然后用乡下请客端菜用的圆盆,装上一盆米,将米用手抹平。这些工具准备好后,由两个姑娘伢抬着圆盆,放在筲箕上的筷子下,筲箕放在桌子上。一切准备就绪,请“花姑娘”的人,先化一叠纸钱,烧一柱香,然后说:“花姑娘来了没有?如果来了,请把头点三点。”如果符合请“花姑娘”的要求,一说这话,筲箕便自动的点三下。这说明“花姑娘”已经来了,你就可以问她一些你想知道的事,这时,筲箕上的筷子便在圆盆的米上面写出答案。假如你没有看到这样的场面,怎么说你是不会相信有这样的怪事。下面我讲述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领导干部,耳闻目睹的真人真事。
龟山有一个姓朱的女裁缝,做衣服的手艺虽不高,但远近只有她会缝会裁,所以生意很不错,特别是到了下季,做衣服的更多。她带了徒弟叫春梅,春梅聪明好学,技术掌握得很快。
那年冬季,眼看春节快到了,师徒俩接的活很多。为了保证让顾客都有新衣服过年,师徒俩日夜加班,一连数日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这天中午,师徒俩实在燕不住了,便双双扑在缝到上师徒俩里里外外都翻遍了,就是找不到。
一件呢大衣上百块,她们这一冬算是白忙了。
朱师傅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越想越觉得不会有这么大胆的。最后她竟怀疑是春梅偷了布料。春梅知道师傅怀疑她偷东西后,气得大哭一场说:“只有菩萨晓得我是清白的。”
春梅受冤枉后,跑回了家。这年春节过得很不愉快,连垸里的年也懒得拜,整天坐在家里闷闷不乐。
父母见春梅一天天消瘦,担心女儿想不开,便劝春梅算了,春节后不去学徒了。
春节一过,垸里的姐妹们都在请“花姑娘”,想知道自己将来嫁到哪里,希望找一个好婆家过上幸福的生活。有几个姐妹邀春梅一起去请“花姑娘”,春梅此刻虽没有心思想终身大事,但仍被姐妹挟持去了。
她们请来“花姑娘”后,有的问自己将来嫁到哪一方;有的问未婚夫对自己是真疼还是假爱;有的问未婚夫是否有外心;还有大胆的姑娘问将来第一胎是否生的是儿子。姐妹们随着“花姑娘”的回答,传出一阵阵轰笑声。唯有春梅默默不语,无心分享她们的快乐。
几个姐妹见春梅心情不好,有的安慰她,有的骂她师傅血口喷人,有的劝她求求“花姑娘”,说不准能找到强盗,洗清自己的不白之冤。
春梅果然求“花姑娘”告诉她,是谁偷了布料。只见筲箕上绑的筷子在米盆上写道:“管不够。”春梅又问:“谁管?”“花姑娘”答:“龟山去求。”
求了“花姑娘”后,春梅的心里似乎透进了一线阳光。第二天,她便到龟山的师傅家,同朱师傅的女儿一起,请“花姑娘”。一柱香后,她们很快就将“花姑娘”请进了家。春梅和师傅的女儿抬着圆盆,朱师傅问花姑娘:“你知道谁把呢子偷去了?”
筲箕上的筷子在米中写道:“不远。”“他姓么事?”朱师傅又问。
“花姑娘”写道:“姓刘。”
朱师傅迫不及待地问:“叫刘么事?”筲箕不动,表示不愿回答。
朱师傅又问:“你如果不愿说出他的名字,就告诉我,他是那一辈派?”
“花姑娘”又写道:“祖字辈。”
“那他是怎样偷去的呢?”朱师傅又问。“花姑娘”在米盆里写了个“窗”字。
朱师傅明白,原来强盗是本垸的。垸里大多姓刘,祖字辈的也不少,而且从窗子上偷走的,这就对了,那天她就是把呢料子放在窗台下。朱师傅终于明白春梅是清白的。
从此,师徒重归如好。由于师傅肯教,徒弟勤学,春梅现在是龟山地区屈指可数的裁缝师傅,她的知名度大大超过了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