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奉诏到京师,当时他四十八岁。
皇帝问他:“治理国家,应该先做什么?”
他说:“应该先选择正确的方法。”
皇帝又问:“你看唐太宗怎样?”
他说:“为什么效法唐太宗呢?我觉得应该效法尧舜。因为尧舜的方法很简单,而且不迂腐,实行起来也最容易。不过末世学者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以为他是高不可攀的。
皇帝说:“这可以算得上是为难我了。我觉得我的力量很微小,恐怕做不到,你可以尽力辅助我,同走一条路。”
有一天,群臣都退下了,皇帝把王安石留了下来,说:“我有事要和你商量。”
接着又说:“唐太宗因为有魏征,刘备因为有诸葛亮,后来才大有所为,这两个人是很难得的人。”
王安石说:“皇上如果真的要做尧舜,皋、夔、稷、契不难得,如果真的能做高宗,像传说那样的贤相也不难得,魏征和诸葛亮这两个人,又哪值得挂齿?天下这样大,人这样多,贤人学者也多,然而为什么没有人来帮助皇上呢?那是因为皇上择术未明,大家不知道皇上要走哪条路。虽然有皋,有夔,有稷,有契,有传说,也会被小人埋没掉。”
皇帝说:“哪一世没有小人呢?就是尧舜时代,也出了四凶。”
王安石说:“就因为能诛四凶,所以才是尧舜。若是那四凶能进谗言,那么皋、夔、稷、契,也不能食其禄位了!”
一个登州妇人,因为厌恶她的丈夫,便在夜里想用刀杀了她的丈夫,但没能杀死,只是令其受了重伤。
朝廷上都主张把那妇人定死罪。只有王安石反对:“为合从谋杀伤,减二等论。”
意思是说,虽然她有意杀人,但她丈夫没有死,只受了伤,她的罪应该减轻。
最后皇帝听了他的建议,没有把妇人定死罪。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皇帝对他说:“大家都不了解你,都说你只懂经术,不懂世务。”
王安石回答说:“经术正是从世务来的,但是后来那些自称为儒者的人,大抵都是庸人,所以都以为经术是另一件事,不可施行在世务上,那是很荒谬的。”
皇帝问:“那么照你的办法现在应该先怎样呢?”
王安石说:“变风俗,立法度,是现在最急迫的事情。”
皇帝很赞成,于是重用王安石,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法: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均税,这许多法子,相继并兴。
青苗法是怎样的呢?就是救济农民的新法。因为农民很穷,常向土豪劣绅举债。现在是由官家散钱给农民,归还的时候只加利息二分。一年散两次,收两次,譬如正月散给农民,等到五月还官家。五月散给农民,等秋收的时候再还官家,这样,官民可以合作起来了。
均输法是怎样的呢?就是官家运输,不让商人操纵利益。譬如产品出产多的地方,把产品运到出产少的地方去。出产香蕉多的地方,香蕉就会很便宜,把这些便宜的香蕉,运到贵的地方去,大家就都可以用很少的钱,吃到很甜的香蕉了。
保甲法是怎样的呢?就是清查乡村户口,凡是一家有两个儿子的,就分一个出来,聚十家为一保,有一个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有大保长;十大保为都保,都保有正副,保丁都授有弓弩,教他们练习打仗。
免役法是怎样的呢?就是按照家产的多少,出钱雇人充公役。如果只有一个儿子的,或是只有女儿的人家,是可以免役的,但也需要交钱,叫作助役钱。
市易法是怎样的呢?就是官家在市场上,置一市易省,使人民从市易省买得市场上不卖的货物,或者和官物互相交换,这种钱放给商人,拿田宅或是金帛作抵押品,只出十分之二的利息。过期不赎的,在利息以外,再罚些钱。
保马法是怎样的呢?就是由官家给每家马种,或是一匹马,教每家百姓养。如果有能力养两匹的也可以,不过每年官家要到每家去观察一次,看看他们养得如何。如果把马养死了,需要补偿,如果愿意卖掉,官家也可以出钱买。
方田均税法是怎样的呢?就是以东西南北各一千步,等于一方田的面积。每年的九月中,县令去分地丈量,以定土地的肥瘠,肥的地征税多,瘠的地征税少。
除了这几种新法之外,还有许多要施行的新法。
他的新法,当时朝中大臣都反对,不过他却一意独行独断,绝不回头。这些大臣也没有办法。
那时富弼有脚病,曾公亮年老了,都要引退。唐介也因为争不过王安石,愤恨而死。赵抃也整日叫苦连天。只有王安石扬扬得意,推行新法。
有一天,王安石在朝上争论新法,对同僚们说:“你们才看了多少书,哪能懂得我的新法呢?”
赵抃很生气,反驳道:“你错了,像皋、夔、稷、契,他们那时候没有书可读,还做不了贤相了吗?”
王安石不知所答。
王安石还常发生些有趣的事情。有一天,王禹玉和他在朝堂上讨论大事,有一只虱子爬上了王安石的胡子上,他没发现,却叫皇上看见了,皇上就对着他笑,后来他问禹玉说:“刚才皇上为什么笑呢?”
禹玉告诉他原因,王安石赶紧找人来捉虱子。禹玉逗他说:“且慢!你应该先说一句吉利话,或者作一首诵虱的诗!”
元丰六年的时候,王安石罢官,归居金陵的白下门外。他时常去逛钟山,然后在法云寺中休息。这里有竹有松,让他不愿意出山。
六十六岁的时候,王安石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