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古时有所谓“子代”者,规定部属继承人之名字,有如子嗣,见上文第一○八节。今取其名以为名号,以为纪念,与“子代”用意相似,号称“名代”。
[2]秦人即月弓君所率的秦人,盖秦人善于土木工,故用于筑堤。
[3]此节显系受中国史书的影响,故从细事着笔,以见圣世之治,故天皇谥号亦云仁德天皇。
[4]黑日卖义云黑媛,殆以发黑得名,摩佐豆古当系其本名,故歌中呼之表示亲爱,其黑媛之名或是入宫以后,所用的美称欤。
[5]意云登高望见诸岛,但不见黑日卖的船影。
[6]原文云“隐水”。谓上有草叶覆蔽,不能看见的流水,喻天皇微行见访,又因为怕皇后的妒忌,匆匆回去,所以这里是羡慕皇后之词。
[7]角柏系一种树叶,大如槲叶,三角有尖,古代取用以盛酒饮。
[8]水取司供御用的饮料,上文第八○节有宇陀的水取等的祖先。
[9]仓人女盖藏司之内的女官,司器物的出纳者。
[10]日本所谓椿即中国的山茶花,故此处云花光照耀,叶广阔,以比天皇。
[11]大猪子之原本系地名,“原”字与“腹”字读法正同,言腹内心肝相对,怎令人不忆念呢?此歌盖恨皇后不相念也。或以“心”字作池心宫解,义反复杂,故今仍用本居宣长说。
[12]萝卜的白引起白臂膊,言倘此臂膊不曾拥抱过,则漠不相关本不足怪,此处亦是怪皇后之寡情。
[13]此所谓三色奇异的虫,盖即是蚕,奴理能美本韩人,善于育蚕,故将蚕桑传入日本。上文第三○节,有蚕的起源,原是神话传说,不足为据。
[14]此歌首以萝卜的清白起兴,用同义语的关系引起妒忌的纷扰,经遣众臣奉迎,未肯容纳,所以自己前来,率领众人如树林那么众多。
[15]志都歌者盖乐府承传的曲调,此言静歌,谓调子舒徐而歌,返歌即附随前歌,重复歌之。
[16]“菅原”是菅草的原野,其读音与“清高”相近,故以双关起兴。
[17]仁德天皇名大雀命,《日本书纪》写作“大鹪鹩命”,速总别王则写作“隼别王”,此处双关,言隼能高飞,胡不击杀鹪鹩,讽王杀天皇。但据《日本书纪》所记则多少相差,谓天皇初不即问罪,嗣闻隼别王枕女鸟王的膝问曰:隼与鹪鹩孰为敏捷?女鸟王答曰:那自然是隼敏捷了。隼别王说道:所以我先将你弄到手了。天皇闻而更恨之,嗣又闻舍人作歌,讽王作乱,乃派兵去。作歌者非女鸟王,歌词亦略有异,大意云,隼能上天飞翔,胡不捕那四照花上的鹪鹩。
[18]雁乃是候鸟,春来秋去,不在日本生育,故雁生子传为奇瑞。建内宿祢相传为长寿的人,历仕五朝,多所见闻,相传寿至二百岁。
[19]本岐歌亦云寿歌,盖祝颂的歌。
[20]旧例天皇初即位,举行大尝祭,以新谷献于天神地祇,沿至后世,乃为每年定例。
[21]此“心”或指王子自身,谓此中含叛逆之意,或谓乃指隼人说,似嫌曲折。
[22]谓神社之前常举行禊祓,但此或因斩了隼人,故需举行大祓,也未可知。
[23]藏官谓司库藏者,即后世之内藏寮。
[24]古时尺寸较现今为短,此等记录又多涉夸张,《日本书纪》称倭建命身长一丈,仲哀天皇长十尺,皆此类。
[25]此人盖姓金名武,波镇汉纪系其官位,韩史作波珍沧,《隋书》作破珍干,皆同字异译。
[26]古代于神前探汤,以定诚伪。言八十祸津日神见上文第二○节,伊耶那岐命祓除黄泉国的污秽而生,代表一切祸害。
[27]志良宜歌即后举歌,唱时着重后半。
[28]夷曲见卷上注[42],上或下言调子的高低。
[29]歌言在门口等候雨住,喻言不久可得和平解决,即下文的大前小前的擒太子以献。
[30]宫人们指穴穗王子所率领的军队,脚带系古人束脚之带,系于膝下,常有小铃等附属。歌意言门前纷扰,原来只是小铃落地,事属细微,故言大家不必吵闹。
[31]“飘飘飞空”为“轻”字之枕词,“轻”字读音与“雁”字相同,故假借用之。
[32]伊余之汤为温泉所在地,至今有名,即伊豫道后。
[33]天田调系用假借字“天田”表示此歌首三字的音。
[34]轻大郎女一名衣通王,见上文第一八一节。
[35]接骨木叶叶相对,故用为迎接的枕词。
[36]此歌意义不很明白,今以初濑山为古代葬地,犹中国云北邙,故假定为死便葬此之意,其所谓“决定”即指坟墓。
[37]“读歌”谓拉长了声音去读,近于朗诵。
[38]鬘是编植物枝叶而成的东西,戴在头上或颈上。这也是鬘的一种,《日本书纪》称曰“立缦”,似以木所制,盖冠之类,玉或云美称,或云以玉为饰,其形制如何不详。
[39]长田大郎女为穴穗王子的同母妹,在轻太子事件之后,不宜有同样的事,故或疑名字有误,《日本书纪》称大草香王子(大日下王)的嫡妻为中蒂姬。
[40]原文云,“天皇在神床昼寝”,神床者祭神的床。不宜在此昼寝,说者谓天皇犯不敬罪,故有此不虑的灾祸。
[41]黑日子王与白日子王同为穴穗王子的同胞兄弟,闻天皇被杀的事,不应如此冷淡,而大长谷王子的妄行杀戮,亦有不近情理处,故后人疑此与争皇位有关。后边的杀市边忍齿王,也是一例,史书纪大长谷王为天皇后许多暴虐的事,与此诸事正可互相参照。
[42]“赐问”的意思即是说订婚,王子提名问询,即是有意聘娶。
[43]屯仓本来是皇家的田地及仓库,亦有赐给臣下者,此盖属于后者。苑人指御苑所属的园丁。
[44]韩比卖即上文第一九一节的诃良比卖。
[45]据《日本书纪》,近江国出白鹈,即白色鹭鸶,因系珍奇之鸟,故设舍人以为纪念。
[46]大县主即是后世的村长。
[47]因为聘娶是吉礼,故背日为不祥,天皇从大和往河内,故云背日而行。上文第七六节,又以向日而战为不祥,禁忌正相反,但即此可以见古人对于太阳的崇拜。
[48]此处“平群山”之上有枕词,见卷中注[110],今从略。
[49]将歌送去,此处有两种办法,一文字传达,二口头传达。上文第一六八节的口子臣,即是司口头传达者,此当亦是同样情形。
[50]此歌解说纷歧,今据本居宣长说,以神木之不可侵犯喻老女之不可复召。
[51]此处因栗栖原联想到嫩栗,作为下文年少时的陪衬,系枕词的一种作用。
[52]解说不一,此据本居宣长说,但意思仍不甚明了。
[53]见注[15]。
[54]原文作“吴床”,即胡床,上文第五二节即已有天若日子卧胡**之文,故或疑雄略天皇无有胡床,未免拘泥,盖后世记录时已有此物,文字异同盖出于无心也。
[55]日本古代以天皇为神的代表,称为现津神,即神之显现于世者,此处雄略天皇自称,可见其人的性格,以及神道的精神。
[56]栲乃谷树之类,古代取其纤维为布,故称“白栲”或写作“白妙”,作为衣袖等枕词。
[57]蜻蛉即蜻蜓,日本古名阿岐豆,或写作“秋津”,读音相同。
[58]拍手表示欢喜,中国推手回拜。
[59]采女盖高举御盏,过于头顶,故不见盏中落叶,中国古时所谓举案齐眉,亦系表示恭敬之意。
[60]“绢衣三重”系双关语,下连从三重地方来的意思。
[61]此处云似浮脂,云水音骨碌骨碌的,均系记天地开始的成语,取其吉庆,致祝贺之意。
[62]见卷上注[29]。
[63]词句与上文第一六七节山代川的歌部分相同。
[64]鹌鹑颈有白斑,喻着领巾,鹡鸰上下其尾,盖喻拖着长裳。
[65]“水滴”系下文“臣”的枕词,因“臣”音近“大水”,今译文从略。
[66]宇岐歌此云盏歌,盖注酒时的歌,宇岐或写作“浮”字。
[67]胁几系一种凭倚之几,放在胁下,称作“胁息”。
[68]此意与陶渊明的《闲情赋》相似,“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
[69]史称雄略天皇在位二十三年,六十二岁而崩,似系实录,《古事记》云一百二十四岁,当属传说夸张之词,盖如赤猪子的故事所说,天皇的年纪非一百以上不可,但安康天皇被弑时又说还是少年,相隔才二十三四年,这年岁的矛盾甚是显然。
[70]这歌词的意思只要说明自己是履中天皇的子孙,上边一连串全是陪衬的话,由武士的装束说到竹,借竹梢曲伏形容盛大之势,又说弹八弦琴比喻治天下,便归结到本题了。
[71]二王子避难在幼小时,中间经过雄略天皇的二十三年,应该已是少年了。故事里却仍当作“烧火的小子”,所以这里将二人抱在膝上云云,与事实或恐有未合。
[72]古时青年男女聚会,即兴咏歌,按拍吟唱,或互为跳舞,游戏竟日夜,为结婚的媒介,日本称为“歌垣”,垣者言众人聚为墙垣。中国少数民族中间,间有此类风俗,如跳月之俗即是。
[73]此处歌词排列似有错乱,故词意多费解,今依本居宣长说,重为排列如次:
尔时袁祁命也来到歌垣,而作歌曰:
“看潮流的波浪的样子,
在游泳着的鲔鱼的鳍边
见有妻子立着呢。”
志毗臣乃歌曰:
“很大的鲔鱼,
刺鲔鱼的渔人呀,
因为如此所以心急吧,
刺鲔鱼的鲔鱼。”
又歌曰:
“大殿的那一头的檐角,
有一角倾斜了。”
如是歌已,乞歌末句,袁祁命乃续歌曰:
“这是大匠拙劣,
所以有一角倾斜了。”
王子又歌曰:
“大君的气度宽大,
对于臣子的八重柴垣,
并不阑入。”
于是志毗臣愈加气忿,歌曰:
“王子的柴垣,
虽是重重的结着,
可是能切破的柴垣,
烧掉的柴垣。”
[74]此歌系旋头歌,上下各为半片,此处由二人合作而成。歌意盖言王子失恋,故殿檐倾颓,而王子则归咎于大匠的拙劣,表明与自己无干。
[75]“志毗”读音与“鲔鱼”相同,故歌词借鲔鱼为喻,鳍边犹言袖边。王子此歌以鲔鱼比志毗臣,故志毗臣后来亦以刺鲔鱼的渔人比王子,如是解说似较可。
[76]上文说已下葬,这里又说似乎迁到大和来,故或以此一句定为衍文。
[77]“置目”字义即是“着眼”,她能留心那葬地,所以给她这个称号。
[78]老媪的家既在皇宫近旁,故来时不必经过原野,这里只是因铃铛而联想的情景,仿佛如驿路的样子。
[79]“志米须”为“见志米须”之略,此言看定,系附会地名的说法,为地名故事的一例。此处所说不很明白,盖言老人防避为人所知,故看定一躲避之处,据本居宣长说大意如是。
[80]原本无此一句,因下文共计十九王,计算起来人数不足,本居宣长参酌《日本书纪》补入二十字,今从其说。
[81]此指第三十四代舒明天皇,系推古天皇的后一代,《古事记》中没有这一代的记载。
[82]厩户王子推广汉文化,尊崇佛教,后世甚加尊重,未即位而卒,通称圣德太子。
一月廿九日译了,二月廿日校毕 (周吉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