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话说
编辑先生让写点稿子,先是延宕;不能再延宕了,拿起笔来,却无话说。但是得找话说,姑且就论无话说吧。
无话说这句话却“有”许多说法,各具各的意义;现在只就所想到的说。若有遗漏,盼望有人告诉我。
无话 不在话下 旧小说里常用这两句话。“无话”也许真正无话,也许有话之至,例如“一宿无话”。旧小说叙事,贵在原原本本,处处得“交代”明白,所以即便真正无话,也必说一句话以了之。现在读小说的聪明多了,这种废话,大概要淘汰掉了吧。“不在话下”原是搁下不谈。但近年来有人沿“不在眼下”的例,用作开玩笑的不敬语;说“某某如何如何,这且不在话下”,其词若有憾焉,还带点狎侮的味道。
无言 “呜呼,予欲无言。”孔子显然感慨着生了气。可是有时“予欲无言”也用成欢喜赞叹的话。至于“无言”的常义是不用说的。
不说 不谈 莫谈 “不说”就是不说;小孩子或情人的“不说”“偏不说”,也许不乐意,也许撒娇。平常说话里,从前少用“不说”,现在人痛快些,渐渐有用的。是不便说,不愿说,或不乐意说;妙在老显着一股蹩扭劲儿——也可以说是一种姿态。“咱们不谈吧”,“不谈这个吧”,有时是话不投机,有时是避人耳目。“莫谈国事”,或“莫谈国是”是民国四五年间北京茶楼的标语,与“各照衣帽”同等地位。但后来似乎用开了。在茶楼上时,只是怕事的警告;用开了时却带着点愤愤不平之气了。
不能说话 不肯说话 不赞一辞 一言不发 没有话说 无话可说 “现在不能说话” “这儿不能说话”,是有所畏忌的样子。不会说话也叫“不能说话”;不能进言也叫“不能说话”,意思是说不进话去;不能发言也叫“不能说话”,意思是不便或不配说话。“不肯说话”也许是不愿说话,也许是不愿发言或进言。“不赞一辞”原是“不能赞一辞”,是孔子太高明之故。可是又用作“不说什么”之意,仿佛袖手旁观似的。“一言不发”,也许不赞成,也许深沈,也许装傻,也许是个愣小子。“没有话说”有时候就是无话说,有时候是赞成;例如,“你要是出头主张,当然没有话说。”“无话可说”并非无话,而是无“可说的话”。自己可说的也许别人听不懂,听不进去,也许触犯时忌,得罪人;前者可不说,后者不可说。——别人乐意听的,自己也往往觉得可以不说。至于像现在这个时势,你说天下太平,没有话说,或无话可说,都成。
不用说 不敢说 不能谈 不可言 不可说 说不上 没说头 “不用说”常读作甭说,作“自然”“当然”用,作本义用时,也有读“甭”的。(宁波人说“费话来”,带着宁波人的很很之情,与国语又不同)可是若说“这件事不用说啦”,却不如说“不用提啦”。“不敢说”就是没有胆量说;但若重读“说”字,便是“说不定”的别称;例如“这边怕要败吧?”“不敢说。”谈风不健叫“不能谈”;谈不上口(不值得谈)也叫“不能谈”。“不可言”略当于“眼花缭乱口难言”的“难言”,例如“妙不可言”;引申开去,也可以说“妙不可以酱油醋”。“不可说”除顺文直解外,又是《法华经》的名句,十足神秘气。“没说头”用于事是“无谓”,用于人是“轻贱”;这一句也许是“江北话”。
说不出 说不得 未见世面的人,乍见世面,说不出话;气急脸红的人,说不出话;对于题目无所知的人,说不出话。至于满肚子才学,“说不出”,满肚子苦恼“说不出”,才真够瞧的。“说不得”是禁止或讥刺之词;但如“说不得,去走一趟吧!”就是没奈何了。
不知所云 仓皇失措时,是“不知所云”;话说得乱七八糟,也是“不知所云”。
1934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