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马佩林先生出于对出版事业和学术的兴趣,提出希望我们在法国文学教学和研究方面推出有新意、有分量的成果。经过反复思考,我们认为法国文学史或与此类似的著作已经不少,如果沿着过去梳理法国文学史的思路撰写著作的话,一方面工程量会非常庞大,同时也可能重复;另一方面可能会更多地关注史料的扒梳,在研究视角和创新上难有大的突破,所以我们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法国现当代文学上。

最初我们希望以文学流派的勾勒带动文学研究,不仅仅是一部供法语专业本科、研究生研修的教材,而且也希望能够给法国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学术探索的新视角和新观点,其中学习性和研究性是我们力图突破的重点。我们特别强调研究的原创性和独特性,期望以比较个性的视角和观点引起法语专业、外国文学专业的学生以及法国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对法国现当代文学本身,对法国文学与其他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借鉴,对法国文学对中国作家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思考,期望以此帮助学生和研究人员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其从事学术研究与创新的热情。

撰写的过程异常艰难。参与的研究人员有法语和中文专业的教师,他们常常因为工作变动退出本书的讨论,使得研究工作时常中断,推进缓慢,每一次的修复和再启动都影响了进度。同时又因为参与该项目的人较多,所以,组织协调工作非常艰难,篇章体例的统一需要反复地沟通和修改,即便如此,在统稿的过程中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会让我们重新思考观点正确与否、表述畅达、准确与否。在反复修改和更正的过程中,学术的乐趣也因此从内心深处产生,促使我们不断探究。深入未知世界探寻的**使我们陶醉于一种精神享受之中。

曾经设想过的书名——《法国现当代文学流派教程》《法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似乎都过于拘谨,不能充分体现作者的初衷,研究性特点还不够突出,未来的研究空间也不够充分,所以最后确定了现在的书名。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之所以能够完成,一方面要感谢参与部分章节初稿撰写的向征(第一章、第六节)、于长飞(第一章、第七节)、何红梅(第二章),参与初稿讨论或部分章节撰稿的陈曦、谢飞、张蕾、李志花、曲昀、韩成美、柴旭健、张改莉、潘桂英、戴荣、崔盈华、何文、雒娜、张喜荣、王敬霞、刘一静、陈海红、杨洁、张毛毛、韩飞、黄见营、陈洁等同志的辛勤工作;另一方面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感谢诸位编辑所贡献的智慧和劳动。值此拙作出版之际,我们谨对各位的付出表示敬意。由于水平和认识所限,书中所论,难免偏颇甚至错误,衷心期望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慷慨赐教。

户思社 孟长勇

2013年8月于西安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