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奈斯库1912年生于罗马尼亚斯拉西纳市。父亲是罗马尼亚人,母亲是法国人。1岁时随父母迁居法国。4岁时父亲回罗马尼亚,他随母亲留居法国度过童年时代。他以法语作母语,深受法兰西文化熏陶。他自幼喜爱戏剧,常随大人去看戏。13岁时就曾写了一个爱国主义的剧本。1925年父母离婚后他回罗马尼亚同父亲一起生活。上中学、大学,获布加勒斯特大学法国文学学士学位后,在布加勒斯特一中学任法语教师,并为几家杂志撰稿,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38年获政府奖学金赴法国从事法国文学研究,准备博士论文《自波德莱尔以来法国诗歌中的罪恶与死亡题材》。1940年起定居法国,在一家出版法律书籍的公司谋职。1950年取得法国国籍。
尤奈斯库1949年创作《秃头歌女》,1950年5月11日,由法国“尼古拉·巴塔耶”剧团在巴黎的“梦游者”剧院首演,剧本标题下作者特别注明“反戏剧剧本”。结果,连好猎奇的巴黎观众也大失所望。因为此剧完全破坏了传统的戏剧程式和舞台规范。观众眼前的舞台全是难以捉摸的迷离梦幻,甚至连题目《秃头歌女》也文不对题。剧中不仅没有秃头歌女,就是跟有头发的歌女也不沾边。巴黎观众虽热衷追求新颖,但在观此剧时却直觉如坠雾中。不等演出结束,纷纷退场,有人挥舞戏票在场外大叫“退票!退票!”到演出结束剧场仅剩三名观众。首演惊动了巴黎,有人嘲笑、谩骂,称其为发疯之作,也有人称它是“对一切传统戏剧的严重挑战”,还有人讽刺它是“天才的作品”。其实,《秃头歌女》的演出,标志了荒诞派戏剧的诞生,也引起人们对尤奈斯库这位前卫剧作家的关注。1956年起,《秃头歌女》一剧才引起较大关注,连演70多场,成为法国历史上连续演出时间最长的戏剧之一,也被译成多种文字。
尤奈斯库的创作高峰在五十年代,主要有《秃头歌女》《雅克或屈服》《致敬》《上课》《汽车沙龙》《主人》《未来在鸡蛋里》《椅子》《责任的牺牲者》《阿麦迪或脱身术》《新来的房客》《阿尔玛即兴》《不为钱的杀人者》《温莎公爵夫人即兴》《犀牛》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秃头歌女》《椅子》《上课》和《犀牛》等。1960年,三幕剧《犀牛》在巴黎国立奥戴翁剧院上演。这是法国国家剧院上演的第一个荒诞派剧作。《犀牛》的上演标志着尤奈斯库的剧作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肯定。
尤奈斯库的后期创作,较重要的有《国王正在死去》《煮熟的蛋》《饥与渴》《流行病或屠杀的游戏》《麦克白》,带有自传性质或梦幻色彩的《乱七八糟》《可怕的妓院》《带行李的旅客》《在死人中的旅行》等。尤奈斯库一生的剧作大大小小有40多部。
除了戏剧,尤奈斯库还写短篇小说,作品有《一个责任的牺牲者》《焰形旗》《上校的照片》《犀牛》《空中步行者》等。其实,尤奈斯库的上述短篇小说与剧本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焰形旗》和《上校的照片》与剧本《阿麦迪或脱身术》和《不为钱的杀人者》可视为互为雏形或解释,至于小说《犀牛》与剧本《犀牛》,后者更是对前者的脱胎与继承。
尤奈斯库的作品还有评论性、自传性的文集《笔记和反笔记》《零碎的日记》《过去的现在,现在的过去》《解毒剂》《一个有关的人》等。其中《笔记和反笔记》收集了尤奈斯库散见于报刊上的评论文章。《零碎的日记》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日记,既没有确定的日期,也没有太多的实录,更多的是戏剧家本人内心的种种感受和意识的不断流动,这部作品很能反映尤奈斯库的世界观,对我们理解他的荒诞剧美学思想大有裨益。
尤奈斯库的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英国、德国、中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上演。1970年,尤奈斯库当选为法国最高学术机构法兰西学院院士。1957年起,巴黎的一家剧院把《秃头歌女》《上课》作为常年保留的节目,到1994年尤奈斯库去世,这两出戏已经上演了近12000场,这为法国现代戏剧史创造了一个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