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慢”的年轻人(1 / 1)

自从2013年秋天第一次听到2010年华沙肖邦比赛的争议人物因格尔夫·温德(Ingolf Wunder)签约DG的第一张专辑CD“Chopin Recital”,就一直想说点什么。记得2005年的比赛第一名拉菲尔·布莱查茨的第一张DG唱片给我带来同样的惊喜,但这惊喜的后果却是相当不同的。如果说我在布莱查茨的肖邦演释中听到更多的前人踪迹或者说显著的影响,那么这位来自奥地利南部城市克拉根福特的“80后”年轻人所展示的却尽是属于自身的特质。回顾将近百年的肖邦比赛,上帝在伟大的波戈莱里希惨遭淘汰的时候背弃了波兰人,从此这项曾经影响巨大诞生名家无数的赛事便如鸡肋般一路走低,直到2000年的惊人触底。

只需对2000年和2005年的第一名稍加对比,便知道他们无论从技术、经验乃至对音乐的理解都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而在“肖邦年”的热闹非凡的竞技里,波兰人险些故态复萌,把一位不世出的天才再次排挤出局。一位毫无感觉、音乐总是毫无根基地飘在半空的女性钢琴家自然再也享受不到45年前玛尔塔·阿格丽希的荣耀。头顶冠军光环的尤里雅娜·阿芙迪耶娃可以在几个月内破天荒地两次光顾巨蛋,但“屈居”第二的因格尔夫·温德则已经把2012年的音乐会日程排得满满。音乐的世界总是在呼唤并欢迎所谓的“肖邦代言人”,但每一个有出息的以肖邦出道的人无不抓紧拓展并转向,从波利尼到阿格丽希,从阿什肯纳吉到波戈莱里希,从吉默尔曼到布莱查茨,他们哪一位不是全能钢琴家?再看看至今仍靠肖邦吃饭的那几位,除了逐渐被人遗忘,还会有其他结果吗?

当然,至少在2012年,温德是音乐世界的首席“肖邦代言人”,他的音乐会曲目虽然也少量地加入了贝多芬和李斯特,但他的肖邦弹奏正在成为传奇。他的肖邦是新鲜的,既有精致的优雅,又闪烁丝缎般的高贵光泽。他的内心无比纯净,清新的梦境从未有廉价的激动。他最大限度地减少踏板的使用,却能够让音乐不动声色地慢下来。他的**在B小调第三奏鸣曲中被适度地分配,从第一乐章的史诗叙事开始,每一个浪漫的情节了然于胸,娓娓道来;谐谑曲如飞溅的浪花,乃心灵的放飞与小憩,倏忽无形,来去无踪迹;简易的“广板”和沉吟的“慢”相映成趣,那份微笑的洒脱不知迷倒了多少音乐会听众;在两个弹奏得极富灵感的内乐章之后,恢宏的终曲如期而至,温德左手的分量在右手灿烂的炫技激发下更见沉稳,大开大阖的气度将比赛选手的气质完全褪尽。

该说到最令我感动的降A大调幻想波兰舞曲(作品61)了,我愿意向所有喜爱肖邦的人推荐这个演奏,温德的“慢”在这里已臻化境,开始几个小节的沉吟和追索直达心灵最柔软处,所谓“幻想性”是德奥风格而非“法式”,吸纳吞吐间的大结构呈现的是广袤无际的场面,憧憬或思虑的飞翼总能抵达无形的边界。聆听的过程亦是无意中陷于梦境的过程,梦里面的一切都太纯净、太安静、太明镜。

如果说2005年的布莱查茨使肖邦回归于原生和朴素,那么在我看来,因格尔夫·温德的肖邦则具有某种革命性。肖邦不再是一种音乐类型,温德在彻底摒弃了肖邦女性化娇媚和脂粉气的外包装之后,将其引入德奥主流的经典范畴,虽与号称“瑞士钟表”的莫里奇奥·波利尼晚期境界有几分相似,但毫无疑问,温德的情感更丰沛,其内在世界更温暖,这对于一位刚过25岁的年轻人来说实在不可思议,也实在珍贵无比。

因为布莱查茨,更因为温德,我们一定会将肖邦一直爱下去,在我们当下所处的纷杂冷漠的世界里,总是有与时俱进的肖邦在温暖我们、激励我们,往大了说,这是上帝的眷顾;往小了说,为何我们自己的“肖邦”总是作为参照而行走在另外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