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姆林斯基的圈子(1 / 1)

在马勒闯入之前的维也纳音乐圈子,亚历山大·冯·策姆林斯基是核心人物。即便在今天的维也纳金色大厅,策姆林斯基也是一个重要符号,至少与勃拉姆斯、勋伯格、埃内姆齐名,地上有纪念碑存焉。对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维也纳艺术感兴趣的人一定知道策姆林斯基的名字,因为他不仅是克里姆特等分离派与青春风格画家的朋友,也是后来成为马勒妻子的阿尔玛·申德勒以及马勒最忠实追随者勋伯格的作曲老师,就在阿尔玛拒绝了策姆林斯基的求婚而嫁给马勒的那一年,策姆林斯基的妹妹玛蒂尔德也嫁给了勋伯格。策姆林斯基一定是个性情温婉随和的人,所以他的音乐风格居然受马勒和勋伯格的影响巨大,比如弦乐四重奏除了不采用“无调性”,处处洋溢着勋伯格的趣味;而最著名作品《抒情交响曲》(同样选用东方诗人泰戈尔的七首抒情诗)更是向马勒《大地之歌》的致敬之作。

即便策姆林斯基有如此资深傲人的履历,他的作品仍少有演奏和录音,以至于截至20世纪末,《企鹅唱片指南》甚至没有关于他的管弦乐作品的评鉴。2010年版的《留声机古典音乐指南》厚厚一大本子也不过推荐了他的三套唱片,其中两套是《抒情交响曲》。

我的第一个《抒情交响曲》的版本是西诺波利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由女高音沃伊格特和低男中音特菲尔演唱,听起来就像马勒的音乐,只是**稍逊。后来我连续找到夏伊、艾申巴赫和菲洛的版本,指挥和乐队都很精彩,差别只在歌手,聆听的兴奋和感动与《大地之歌》无异。不过夏伊版所在的DECCA“小双张”还有意外惊喜,《交响歌曲》虽然在可听性上还不能和马勒相比,毕竟已达到比较接近的意境。歌剧《佛罗伦萨的悲剧》系梅耶菲尔德改编自王尔德的戏剧,后浪漫主义加上唯美主义,就是让你产生既心驰神往又美不胜收的印象。三首《诗篇》也并不像想象中那样枯燥晦涩,复杂的乐队配器尤其叫人意想不到。

EMI在20世纪末最具有战略眼光的行为便是启动“策姆林斯基复兴计划”,这项由詹姆斯·康隆指挥科隆居尔泽尼希爱乐乐团主持的计划目前已经完成。最精彩也最通俗易懂的是包括《湖上少女》、《小交响曲》、《辛白林》组曲、《春天的葬礼》和《舞之诗》的一个“小双张”。听策姆林斯基的意义在于对20世纪初的交响乐创作状况有更清醒的认识,本来他的同道还有勋伯格,但后者除了留下一部《古列之歌》和《佩利亚与梅丽桑德》之外,便改弦更张了。同样是马勒的信徒,勋伯格巧妙地摆脱了他所追随的大师的阴影,只剩下策姆林斯基和科莱内克形单影只,光芒尽失。

另一套必听的策姆林斯基是他的《艺术歌曲集》,演唱者是邦妮、冯·奥特、布劳施维茨、施密特等。当我听过马勒的全部作品之后,我希望能听到他同时代人的声音,策姆林斯基便是最接近的一位,但仔细聆听他的艺术歌曲,却明显感觉策姆林斯基的歌曲与马勒并无相近的地方,他更像舒伯特,而比勃拉姆斯和沃尔夫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