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的目光(1 / 1)

门德尔松-巴托尔迪的音乐像莫扎特的音乐一样纯洁,无论你是否喜欢,都绝对不会产生反感或不适。然而门德尔松又是具有强烈使命感的人,他的目光既憧憬未来,又投向过去;既自主创作,又提携同道,催生新作的同时还要拂去历史的尘埃,让湮没的杰作重见天日。

如果没有门德尔松,德国音乐的浪漫主义便无从说起。从贝多芬到勃拉姆斯的半个多世纪里,只有门德尔松的浪漫主义是熟透的,是经过舒伯特和舒曼的实践与探索之后的瓜熟蒂落。无论是交响曲还是音乐会序曲,甚至室内乐和钢琴小品,门德尔松的作品都可以作为德国浪漫乐派的标准范本。它们既不乏隐秘而强烈的情感,又充满历史的徜徉、文学的观照以及游吟诗人般的讴歌。

听门德尔松的交响曲,我一般会回避老年人的演奏。不像莫扎特和舒伯特的少年老成,门德尔松在我心目中是永远年轻并创造力旺盛的天才,他的音乐可以富于沧桑感且足够深刻,而其充沛的活力却总是鲜亮并绵绵不绝。所以我心仪的交响曲演奏版本要么是阿巴多,要么是维尔瑟-莫斯特或弗洛尔。

阿巴多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套装专辑是朝气蓬勃的“青春派”,不仅收进5首交响曲,还包括“平静的海洋与喧闹的航程”、“赫布里底”、“美丽的梅露济娜”、“路易·布拉斯”等音乐会序曲。1984—1986年是阿巴多风华正茂的年代,他以正宗的德国底蕴和意大利式的抒情性,演绎了清纯精丽、畅美如歌的门德尔松,在宏大的架构下关注所有细节,每一个音符的刻画都表达了阿巴多对门德尔松青春才华的敬意。能够和阿巴多版本媲美的是克劳斯·弗洛尔指挥班贝格交响乐团的“全集”,这是真正的管弦乐“全集”,除了交响曲、协奏曲、序曲之外,还包括戏剧配乐《仲夏夜之梦》和管弦乐队伴奏的声乐作品。其中尤以含第一和第五交响曲(宗教改革)的单张以及“序曲集”(录音稍早几年)不可错过,可以考虑单独购买。班贝格交响乐团是一个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奇迹,它的素质之高、演奏状态之佳、可塑性之强,真是不听不知道。当然也会感叹,它在老一辈德奥指挥大师手中的声音与年轻的弗洛尔执棒发出的声音竟有如此大的区别!除了肯佩和施泰因之外,我最欣赏的班贝格指挥便是弗洛尔。他的门德尔松如此透彻清朗,诗意的浪漫和青春的活力通过柔情似水的木管和瞬息万变的弦乐,像群舞的精灵一样飞驰而过。第一交响曲柔和而带点忧郁,但绝不感伤。第五交响曲既轻盈又庄重,小步舞曲乐章轻柔而非谐谑,感情表达适度。终乐章笔墨厚重但并非狂热,扣人心弦却无紧张感,即使达到辉煌的顶点,弗洛尔的温和与流畅仍处于主宰地位,真难以想象这位名声并不显赫的年轻人何以修炼至此境界,他的“宗教改革”真的可以用来作为瓦格纳《帕西法尔》的解药而有助于心境澄明。

全集之外的首选唱片,应该是马格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第三交响曲(苏格兰)和戏剧配乐《仲夏夜之梦》。50多年前,马格绝对是公认的门德尔松权威,但是他不事张扬,超然物外,守着贝多芬故乡的波恩交响乐团,只为IMP这样的小品牌录音,从而影响了他的声名远播。爱乐者知道马格,肯定是通过这“苏格兰”的录音。首先它的录音好到极点,如果我们迷信马格对门德尔松的解读(我们必须迷信),那么这个版本可以作为最完美无瑕的门德尔松收藏。《仲夏夜之梦》是全本,来自1957年录制的另一张“传奇”LP。

作为莱比锡格万德豪斯乐团最伟大音乐总监之一的马舒尔是当之无愧的门德尔松代言人,然而他20世纪70年代为Eurodisc录制的交响曲全集却并未强有力地证明这一点。那时他的热情太直接,演绎上不做深度探究,却偏偏在速度方面标新立异,经常出现令人不耐的段落,尤其是“第三”和“第四”,故意放慢的速度却缺乏张力控制,给人感觉松松垮垮、目的不明,门德尔松特有的欢欣活泼更是不见踪影。倒是他1987年在TELDEC的录音,竟如脱胎换骨般境界大变,其坚实性和说服力与Eurodisc版绝不可同日而语。“苏格兰”的第一个音符就把你抓住了。温暖甜美的旋律以一种意味深长的苍凉表情奏出,然后便是同样情绪地不断加强。乐团有前所未有的亮丽音色,而且变幻莫测,这个古老的乐团在马舒尔手中发生革命性变化,辉煌中透出温文尔雅,坚实结构中饱含细腻的温情。第二乐章速度因为过快,虽然弦乐高音轻盈得要飞起来,但厚重的低音似乎有点儿吃力,也许是录音理念没有跟上节奏,所以声音有点儿混,影响了细节的清晰,这是这张唱片唯一遗憾。不过第三乐章一出来,一切瑕疵都显得微不足道了。这次他的慢给人十足的信心,冥想而非感伤式的缅怀是灵感的源泉。第四乐章弦乐的急速行进不慌不忙,既不热情奔放,也不疾风骤雨,木管典雅的轻盈和低音弦乐的委婉颂歌根本没有所谓的“尚武”精神。别的版本中人为的动态对比始终没有出现,倒是尾声时的圆号声音比较突出,方显示出几分昂扬的气概。“意大利”照例阳光明媚,却总有浓云掠过。小提琴展翅高飞,厚厚的低音仍使步履显得笨重。这是我所听到的气势最宏大的门德尔松,稳重的步态支撑着巨人身躯。第二乐章是弦乐与木管优美温婉的歌谣,它像一支插曲,被迫不及待地唱完,但极快进入的第三乐章似乎让中断的歌声重新响起,只是歌者更加天真烂漫,胸无滞碍。第四乐章仍旧是音色迷人。厚度和空间感无不昭示着马舒尔乐团之非同凡响。当越来越习惯于卡拉扬的咄咄逼人和西诺波利的精致推进时,马舒尔为门德尔松的“意大利”开辟出另外的天地,使其由“描绘性”转为“叙述性”,故事的主人公由青年变为老者。

作为“意大利”对比的版本,约尔·莱维与亚特兰大交响乐团为TELARC的录音具备了全部作品所需要的演奏与录音元素,轻松、流畅、透彻,当然还有青春的冲动和无羁的思绪。整个演奏速度偏快,但每个音符都清晰地呈现,第一乐章的木管反应灵敏却不觉丝毫忙乱,乐队不动声色地奔涌向前,寸草不惊,越演越轻盈,指挥的控制功力可见一斑。第二乐章充满明朗的气氛,是万里无云状态下的憧憬和遐思,美感无限。第三乐章的弦乐具有熨帖人心的温暖音色,是全曲中最动人的段落。第四乐章的火爆源于莱维年轻勃发的精力,能量的增加和速度的推进都有独特之处。

门德尔松最脍炙人口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可能是迄今为止唱片史发行数量最多的小提琴协奏曲唱片,也几乎是每一位小提琴家的必录曲目。众多名版之外,我新近听到的罗伯特·麦科杜菲与苏格兰室内乐团的演奏如清风扑面,自由舒展。与帕尔曼、朱克曼、郑京和、肯尼迪师出同门的麦科杜菲演奏纤细流畅,清晰干净;他的音质像埃尔曼一样美妙,一两个小滑音恰到好处。尤其是歌谣式的第二乐章透着一种宁静的美,琴声异常漂亮,如果能像埃尔曼说的那样“不牺牲真正的情感”,那么这段抒情的旋律真会使听者流连忘返。在充满活力的第三乐章里,麦科杜菲表现得非常理性,他舍弃了飞快的速度,在热情的表达上也极有分寸。与麦科杜菲合作的苏格兰室内乐团就像一座蕴含着无尽宝藏的宝库,底蕴深厚,音色纯正,声部之间极有层次感,它与麦科杜菲像是合作多年,配合得天衣无缝、亲密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