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文艺的定义与特征
(一)定义
科学文艺是运用文学艺术手法反映科学及其相关内容的一类文学作品的通称。这一词汇最初由俄国作家别林斯基提出。别林斯基认为,科学文艺作品所反映的应该是“叙述科学的概念”,同时,又是大众所感兴趣的东西。就内容来讲,它们的构思和叙述是十分优美的。苏联著名科学文艺作家伊林在澄清科学文艺概念时认为:纯科学文艺体裁是一种新的文学门类,它一方面接近于文学;另一方面又接近于科学。综上所述,科学文艺是运用文学艺术手法反映科学和与科学内容有关的一类作品的通称。
虽然科学文艺这一名词来源于俄国并且风行于中国,但从理论工作者所提出的科学文艺作家与作品看,这种体裁是世界性的。被认为是早期科学文艺实践者的包括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启蒙主义画家兼作家列奥那多·达·芬奇、俄国科学之父罗蒙诺索夫、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等。到后期,人们又将法国的儒勒·凡尔纳、英国的赫伯·乔治·威尔斯、美国的蕾切尔·卡逊等归入科学文艺作家的行列。这样,科学文艺的体裁从最初的散文、杂文读物,丰富到包括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寓言、科学散文、科学随笔、科学诗、科学小品、科学故事、科学家传记、科学报告文学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门类。
(二)特征
作为一种以科学为主题的文学门类,科学文艺读物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是它含有科学内容。换言之,如果失去科学作为基础,科学文艺读物将失去其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以伊林的科学故事《人怎样变成巨人》为例,这部上百万字的巨著,将地球上最伟大的生物所经历的从猿到人、从荒野到城市、从粗俗到文明的历史,用串珠般前后关联的故事衔接起来,涉及进化理论、文明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等多方面的科学内容。
英国作家威尔斯的《时间机器》也是科学文艺读物中重视科学性的典型代表。在全书的开场,作者认真地讲述了当代物理学在时间研究方面的最新思考。这些思考暗示了时间旅行技术实现的可能性。
强调科学文艺读物的科学内容,并不等于科学文艺读物必须讲述科学知识、进行科学普及。科学文艺读物中的科学是一种广义的科学。这种科学包括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以及通过这些方法所得到的认识世界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成果。正因为科学本身内含的广泛性,所以,科学文艺作品的内容也显得异常广泛,有探索科学精神的作品,有研究科学方法的作品,更有呈现五花八门的科学发现和技术成果的作品。
美国康奈尔大学已故教授卡尔·萨根博士撰写的长篇科学杂文《鬼魂出没的世界》是具有探索科学精神的科学文艺作品的典范。这部以科学家特有的幽默感和认知方式撰写的关于伪科学奇谈怪论的杂文集,从国际风行的重要伪科学作品中选取素材,讨论了魔鬼三角、UFO、鬼魂、“火星上已经发现了地球人的面孔”等伪科学新闻及其产生机制。
著名数学家王梓坤教授的科学随笔集《科学发现纵横谈》,是以科学方法为主题的科学文艺作品的典范。这部随笔集针对历史上重大科学发现的产生过程,探索了新科学技术产生的种种方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美国著名科普兼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阿西莫夫科学导游》,是科学文艺读物中展现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的典型作品。这部雄心勃勃的“导游”从宇宙、地球、大气讲到元素和基本粒子,从生命的起源谈到人体和思维。全书以轻松愉快的笔调,给现代科学如何全方位地认识世界绘制了一张精彩的素描。
由于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一些科学文艺作品便试图从空间和时间的更大背景上表现这种社会过程。从空间背景开拓科学文艺领域的实践,主要是将科学置于社会生活的总体网络之中。英国作家C.P.斯诺的小说《新人》是这类作品的主要体现者。作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科学家为制造原子武器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作品涉及科学和政治等多种内容,对科学技术的目的和意义、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群体的领导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异常深入的探索。社会生活的巨大空间背景给作品创造了丰富的内涵。从时间上拓展科学文艺的领域,主要指科学文艺能突破现实,从宇宙的长河中灵活定位自己所描述的对象。众所周知的科学幻想小说,就是在时间的光谱上探索科学技术引起世界变化的一类作品。这类作品中所描述的世界可以上至远古下达未来。
二、儿童科学文艺
儿童科学文艺读物是科学文艺读物在年龄尺度上的一段投影。就儿童科学文艺读物而言,除了上面讲到的科学性,一些作品还强化了激发儿童科学兴趣和培养儿童科学思维方面的独特作用。本书将这种独特作用称为儿童科学文艺的教育性。由于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时期,科学文艺的教育意义便尤其显著。
这里以李毓佩的科学童话《有理数无理数大战》为例。这篇科学童话以不同数类之间进行的“一次交火”,将初等数学领域中比较抽象的无理数概念予以拟人化地展现。故事的中心是将“凡是有理数,都可以化成两个整数之比;而无理数,无论如何也不能化成两个整数之比”这个数学概念进行故事化地表达。概念之抽象,就连有经验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感到相当为难。但童话的特殊表现手法和作家的天才融化了题材本身的艰涩。科学文艺的教育意义在这篇作品中得到了突出体现。
当然,并非所有儿童科学文艺作品的教育性都如此明显,一些优秀的科学文艺作品的教育性暗含在作品的深层结构当中。有些科幻小说试图表达科学奇迹所带给人们的喜悦、惊奇、敬畏等审美情感,希望展现科学带给人们的刺激和享受。这种作品从外表看无法找到教育价值,但如果将美感享受促进读者对科学的向往作为一种结果和衡量标准,那么,它就具有教育价值了。
由于儿童科学文艺的许多形式已经随着社会发展而业已衰落了,因此,这里仅就仍发展着的科幻小说、科学童话和科学诗进行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