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老师——诗人彭燕郊教授曾经说过:“书有书的命运。”证之于这本《俄罗斯文学讲座》的命运, 信然。
2004年, 我博士毕业后, 时间较为宽裕, 又正值年富力强,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当时主抓教学的副院长赵利民教授知道我的俄罗斯文学研究颇为出色, 鼓励我为全校学生开设俄罗斯文学方面的课程。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问题, 报了《20世纪俄罗斯文学》。由于这门课在当年秋天开出后受到学生的欢迎, 所以, 赵利民教授建议我2005年春天再开设一门校选课《19世纪俄罗斯文学》。这样, 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 学生们就都有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后来, 由于课程太多, 再加上20世纪俄罗斯文学还有许多新的东西没时间补充(一是自己备课的时间不够; 二是教学时间不够, 每门课只有36课时), 所以, 从2008年开始我申请停开《20世纪俄罗斯文学》, 而专讲《19世纪俄罗斯文学》, 并一直开到现在。将近十年来, 《19世纪俄罗斯文学》深得学生喜爱, 从校选课发展为校优秀课, 再发展为校精品课, 最终发展为现在的校通识课。这是我多年以来全力以赴致力于教学的成果。
我一直认为, 大学的教育, 关键是教书育人, 即培养有独立解决问题的人才和有思想、有品德的人。然而, 当今社会, 由于应试教育和就业压力等原因, 学生们最缺乏的, 恰恰是:第一, 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 能相对轻松地面对困境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 也就是荷尔德林所说的“诗意地栖居大地”的素质。而俄罗斯文学在这两方面都能提供很好的教育, 因此, 俄罗斯文学的教学, 也就在这两方面都负有一定的使命。以人为本, 培养有独立能力和良好人文素质、审美能力的学生, 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 也是一切教学的真正目标, 因之也是教学的关键。为了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除了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以及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 采用多媒体教学之外, 我还在以下两个方面大加努力。
首先, 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 在深化教学的同时, 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文学经典作品往往具有丰富复杂的内蕴, 横看成岭侧成峰, 但有经验的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 引入自己多年来的科研成果(如对丘特切夫、普希金、茹科夫斯基、果戈理、莱蒙托夫、奥斯特洛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肖洛霍夫等的研究)和他人的科研成果, 介绍各种不同看法, 然后重点讲透最为适当的一种观点, 这样既介绍了学术前沿知识, 深化了教学内容, 又通过各种观点的介绍,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告诉他们该如何鉴别、思考, 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如何创新, 从而培养了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 加强艺术分析,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并结合作家作品, 进行人文、人生教育, 巧妙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文学是艺术, 艺术最讲究美, 而美最能陶冶性情, 使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所以, 大力加强艺术审美分析, 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与此同时, 结合作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内容, 因势利导地巧妙进行人文、人生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如着重讲述19世纪、20世纪俄罗斯文学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特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突出的道德追求, 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健全的道德情操和人道主义精神。
以上两种方法, 经过教学实践, 证明行之有效, 学生们反映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艺术审美能力, 而且在人生观、世界观方面有了更正确的想法, 我的课一直深受学生欢迎, 深得他们的好评, 也得到听课的领导、专家的好评, 我也于2010年被评为天津师范大学教学名师。
然而, 要做到上述两点, 需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和时间。近十年来, 我一心一意扑在教学上。首先, 是花了大量时间, 认认真真地阅读俄国作家的作品, 即使以前读过的, 也认真、细致地重读一遍, 并且力求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和看法。迄今为止, 19世纪俄国文学, 我已读完《普希金全集》《莱蒙托夫全集》《丘特切夫诗全集》《屠格涅夫全集》《果戈理全集》《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契诃夫文集》(16卷), 以及茹科夫斯基诗选、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能找到的十几种中译本、阿克萨科夫的作品、费特和柯尔卓夫的诗歌, 托尔斯泰的部分作品; 20世纪俄罗斯文学, 则读完了《蒲宁文集》(两套)、《肖洛霍夫文集》, 索洛古勃、别雷、勃洛克、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叶赛宁、茨维塔耶娃、扎米亚京、巴别尔、普拉东诺夫、帕斯捷尔纳克等人的绝大多数作品,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 布尔加科夫、索尔仁尼琴、艾特玛托夫等人的部分作品。其次, 是围绕教学搞科研, 在阅读有所感的基础上深发开去, 写成论文, 发表了30余篇与19世纪、20世纪俄罗斯文学相关的论文, 如《历史巨变时期追求独立与自由的人性思考者——也论格里高力形象》(收入《对话与反思——现代化进程中外国文学研究》,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6)、《反对个人英雄宣扬集体团结表现爱的力量——也谈〈伊戈尔远征记〉的主题》(《邵阳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现代文明人矛盾心态的形象显现——试论果戈理〈旧式地主〉的双重意蕴》(《邵阳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叶甫盖尼·奥涅金〉——个性·自由·责任》(《大学生GE阅读》第7辑,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年)、《多元并存自成一体——也谈契诃夫的艺术风格》(《汉语言文学》2012年第3期)、《新旧冲突中无所适从者的悲剧——也谈〈大雷雨〉主题及卡捷琳娜、卡巴诺娃形象》(《华中学术》第5辑, 2012年)、《俄国19世纪唯美主义文学概说》(《大学生GE阅读》第10辑,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3年)、《莱蒙托夫叙事诗的艺术特色》(《俄罗斯文艺》2014年第3期)等。最后, 还时时关心学术前沿, 花时间了解并阅读同行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以便把它们引入教学之中, 以使教学更富新意更有深度。
正因为如此, 我自己编撰的教材尤其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这一部分受到了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一再建议公开出版。去年秋天, 校精品课《19世纪俄罗斯文学》验收结项后, 专家们再次催促我公开出版这本教材。于是, 我联系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马佩林先生。他很有眼光, 欣然接受, 并且建议我加上《20世纪俄罗斯文学》, 还提出了一些非常有益的补充、修改意见。根据他的这些意见, 我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先是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补充, 接着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进行了大量的更新乃至重写, 尤其是增加了俄国侨民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相关内容, 增加了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歌这一部分。由于我的这本教材既有普及性, 又有深度和新意, 在艺术上分析也比较到位, 且特具前沿性, 介绍了自己和他人的最新、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不仅适合大学生、研究生, 也适合广大爱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读者, 所以, 马佩林先生建议改名为《俄罗斯文学讲座》, 分上下册出版。因此, 这本书的出版, 应该特别感谢马佩林先生, 是他改变了这本书的命运!
我认为, 好的教学一定会有颇高的科研含量。这就必须引入科研成果。但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 因此, 除了引进个人的最新科研成果外, 还得引进他人的科研成果, 以刷新知识, 改变一些陈旧的观念, 并深化思想认识。但正因为如此, 任何好的教材, 都不可能是个人独著, 而只能是编著。为了不掠人之美, 所以本书特意署明“曾思艺编著”。由于出版社体例的要求, 书中未能一一注明所引用各种科研成果的页码, 但基本上在每一讲后面的参考文献中列出了所参考和引用的书籍或论文。在此, 特对所有这些书籍和论文的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是你们的一些观点和论述使本书更加全面, 也更有新意和深度。此外, 还要感谢我今年新带的四个硕士研究生:毕杰、史东娜、李娇、张文斐, 他们非常认真、细致地为我校对了《俄罗斯文学讲座》上下册的好几十万文字, 为本书减少了不少文字错误。
2014年11月26日写于天津华苑新城竹华里揽旭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