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 尼基京:徘徊于唯美与现实之间(1 / 1)

伊凡·萨甫维奇·尼基京(旧译尼基丁, 1824—1861)是俄国19世纪又一位自学成才的诗人, 因为生活艰难, 只活了30多岁, 但却取得了颇为重要的艺术成就, 在俄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比较重要的地位。

一、生平与创作概况

尼基京是俄国19世纪一位杰出的诗人。在当时, 他的诗尽管得到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人的高度评价, 但影响不是太大, 以致列夫·托尔斯泰在19世纪末宣称:“我们现时还没有足够地评价尼基京, 他只有将来才会被更多的评价, 而且越来越多。尼基京与他的作品, 比其他的诗人, 生命更长久。”20世纪以来, 尼基京的影响逐渐广泛。十月革命后, 列宁代表苏维埃政府, 下令在城市为他建造纪念像。高尔基称他为“卓越的、颇有影响的社会诗人”。伊萨柯夫斯基声称:“尼基京是我最热爱的诗人之一, 还在乡村小学读书时, 我就喜爱他的作品。我永远感谢尼基京这座诗的宝库, 在遥远的年代, 他给我揭示了生活, 使我懂得了诗。”诗人雷连科夫、特瓦尔多夫斯基也从尼基京的诗中获益匪浅。

尼基京出生于沃隆涅什一位商人家庭, 曾在神学院受过教育, 在其父破产后辍学, 经营一家小客栈, 只能在工作之余抽空读点书, 和柯尔卓夫一样, 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诗人。1859年, 用多年的积蓄在沃隆涅什开了一家书店, 想帮助青年读者提高文化水平。因长期生活贫困, 劳累过度, 1861年壮年时因病去世。

尼基京一生创作了数百首抒情诗, 此外还创作了一些长诗, 如《富商》(1857)、《达拉斯》《神学院学生日记》(均1860—1861)。

尼基京的作品还被翻译成各种斯拉夫语及其他民族的语言, 并对一些诗人产生影响, 保加利亚文艺学家、索菲亚大学教授鲁萨基耶夫在其所著《斯拉威柯夫与俄罗斯文学》一书中, 就曾指出尼基京对这位保加利亚诗人的良好作用:“尼基京以其鲜明的民主精神、现实主义、创造性的思想和朴素的艺术形式影响了斯拉威柯夫。”尼基京的不少诗被谱成歌曲, 成为俄罗斯民歌或名歌, 流传世界各地, 如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纺织姑娘》。

但是, 国内外关于尼基京的研究文章, 至今仍然为数不多。在我国, 除了郑振铎先生在其《俄罗斯文学史略》、徐稚芳先生在其《俄罗斯诗歌史》中分别提到或介绍过这位诗人外, 到目前似乎只有马家骏先生在《域外文丛》第二辑发表的《俄罗斯诗人尼基京的诗歌》一篇文章评介尼诗。翻译界对尼诗虽然有些零星译介, 但至今仍未见到一个单行译本问世。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二、抒情诗及其特点

只活了37岁的尼基京, 虽然创作时间不长, 创作数量也不算丰富, 但他正好处于俄罗斯社会的新旧交替时期和俄罗斯文化的真正形成期。一方面, 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 另一方面, 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 一方面, 是沙皇的专制与高压, 另一方面是思想的解放, 改革乃至革命的呼声; 一方面, 是俄罗斯的文化传统, 另一方面, 是西欧文化的冲击; 一方面, 是革命民主主义者对苦难人民的爱与同情, 号召人民起来革命, 另一方面, 是纯艺术派唯美主义徜徉于自然与爱情之中, 追求人生、艺术与美的完满和谐。这样, 尼基京的诗歌就不能不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典型意义。

尼基京创作伊始, 就深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以费特为代表的纯艺术派唯美主义, 他们以大自然与爱情为主题, 以精致的语言、新颖的技巧、完美的形式, 细腻地表现自然的美和爱情的诗意。一是以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谢甫琴科以及尼基京的同乡、著名农民诗人柯尔卓夫等为代表的公民诗人, 他们注重现实, 反映社会问题, 表现出强烈的公民责任感, 为不幸的下层人民大声疾呼, 甚至鼓动人民起来斗争。前者更多地受西欧文化的影响, 超脱于现实之上, 在艺术形式方面追求更多; 后者主要维护俄罗斯文化传统, 更注重内容的现实性。在早期, 尼基京更多地受费特等人的影响, 在其1856年出版的诗集中, 唯美主义的气息更浓一些。1856年, 尼基京得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指导后, 更多地倾向于涅克拉索夫等人的诗。他把当时的禁诗——雷列耶夫的诗歌和涅克拉索夫的《大门前的沉思》抄录下来, 精心学习, 公民精神得到发展, 更关注现实。柯尔卓夫、谢甫琴科等对农民生活的反映更是引发了这位生活于下层的青年的深深共鸣, 他们对民间口语与词汇的鲜活运用, 无疑给诗坛带来了强劲的活力, 这也使尼基京激动不已, 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一再加以仿效。但唯美的一面并未消失, 他不时地或者写一些纯粹歌颂自然与爱情的诗, 或者把大自然与农民的生活结合起来, 既展示大自然的诗意与美, 又描绘充满活力与情趣的农民生活。这样, 对大自然和爱情进行诗意描写的唯美倾向与具有公民精神、大胆反映现实问题的社会倾向, 二者在尼基京诗中引人注目, 它们或交互出现, 或泾渭分明, 或水乳交融, 在其诗的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均有明显的表现。

在内容方面, 尼基京的诗可分为自然诗、爱情诗、社会诗三类。自然诗、爱情诗主流是唯美的。他的自然诗观察细致, 描摹逼真, 颇有意境。早期地方特色不浓, 自然只是得到普遍性的描写(这似与丘特切夫有关, 丘氏早中期的诗描写的是普遍的、抽象的自然, 尼基京曾读丘诗, 受到其影响), 往往抒写大自然普遍的诗意与美, 以及它对诗人心灵的抚慰, 给他的鼓舞与力量, 也与早中期的费特如出一辙。如《田野》抒写诗人在优美、宁静的田野中, 感到心灵和思想无比自由, 深感大自然是自己的“母亲、老师和朋友”, 给他力量, 使他对未来充满信心。《森林》的主题也与此类似, 在森林的浓荫中, 在森林的喧响里, 诗人忘记了心灵的悲痛、生活的苦楚, 获得了慰藉。到中后期, 尼基京的诗则极具地方特色, 使人如亲眼看见其故乡沃隆涅什一带俄罗斯中部的风景, 如《别再酣睡了, 我的草原》《亮丽的星光》等。尼基京的自然诗具有很强的色彩感, 如其名诗《田野上蓝莹莹的天空》:

田野上蓝莹莹的天空, /镶着金边的云彩浮动, /森林上盈盈薄雾轻笼, /温煦的黄昏水晶般红……//轻轻吹来一阵夜的凉爽, /窄窄的田垄上麦穗进入梦乡; /月亮像一个火球冉冉东升, /树林辉映着一片片艳红。//繁星的金光柔和地闪耀, /纯净的田野静谧而寂寥; /这寂静使我仿佛置身教堂, /满怀狂喜地虔诚祷告上苍。

第一节中天空的蓝色、云彩的金边、薄雾的洁白、黄昏的晶红组成一幅和谐、优美、动人的风景画。这种色彩有时甚至表现得细致入微, 如《乡村的冬夜》:

明月快乐地高照/在村庄的上空:/皑皑白雪的幽光闪耀, /好似蓝色的火星。

银色的月光与皑皑的白雪交相辉映, 正是在这月光与雪色的辉映中, 诗人发现了人所不易察觉的色彩——皑皑白雪折射出的像蓝色的火星一样闪烁不定, 乃至随着脚步的移动一闪即逝的幽光。尼基京的自然诗也具有极强的动感。由于所处的时代新旧交替, 动**不已, 俄罗斯传统文化与西欧文化冲突正烈, 而诗人的生活颇为贫困, 也需时常奔波劳碌以挣钱糊口, 他喜爱运动, 放声歌唱生命的活力, 在《生机》一诗中他写道:

生机像自由的草原一样蔓延……/走吧, 请细看——别疏忽大意!/山丘那边绿盈盈的长链/是你不愿寻找的静谧。//最好是到处风狂雪暴, /最好是漫天大雨倾盆, /驾着箭似的三套车满草原迅跑, /那该是多么的快人心魂!//喂, 车把式!快拉紧缰绳, /干吗紧皱双眉?请纵目远方:/天地多么宽广!自编的歌声/最能诉说心里的痛苦忧伤, //让那被强压心底的可恶眼泪, /哗哗地尽情流淌, /我和你, 顶着****雨威, /向着天边, 不停地纵马飞缰!

在诗的结尾他高喊:“山丘那边绿盈盈的长练/是你不愿寻找的静谧。”而且衷心地希望:“最好是到处风狂雪暴, /最好是漫天大雨倾盆, /驾着箭似的三套车满草原迅跑, /那该是多么的快人心魂!”

他在诗中大量描写具有动感的事物, 特别喜欢描绘大自然运动的过程。著名的风景诗《早晨》从星光渐暗, 朝雾蒙蒙, 云霞似火一直写到旭日东升, 万物醒来, 人们开始劳作:

星光闪烁着渐渐熄灭。云霞似火。/白蒙蒙的烟雾在草地上飘萦。/红彤彤的朝霞盈盈洒落/在波平如镜的湖面和繁枝茂叶的柳丛。/敏感的芦苇睡眼惺忪。四野寂无人声。/露水晶莹的小径隐约可见。/你的肩头稍一触动灌木枝/银亮的露珠便滴滴洒上你的脸。/轻风徐吹, 揉皱了水面, 涟漪频**。/野鸭们呷呷飞过, 消失了踪影。/远远地, 远远地隐隐传来一阵钟响。/窝棚里的渔夫们已经睡醒, /取下渔网, 扛起木桨, 走向小船……/东方燃烧着, 火海般一片通红; /鸟儿们歌声悠悠, 等待着旭日露面。/森林静静伫立, 满脸笑容。/一轮朝阳离别了昨夜投宿的大海, /跃出地面, 喷薄着耀眼的光芒, /万道金灿灿的光流,哗哗倾泻在/爆竹柳的梢头, 田野和牧场。/农夫骑着马儿, 拖着木犁, 一路欢歌, /沉重的负担, 落在年轻人的双肩……/心儿呀, 莫难过!快从尘世的忧烦中超脱!/向太阳, 向快乐的早晨道一声早安!

名诗《暴风雨》更是细致地表现了一场暴风雨从酝酿、始发、狂烈到平息的整个过程:

一队队的云彩五色斑斓地在蓝天飘萦, /空气透明而纯净。夕阳红霞辉映, /河那边的针叶林好似燃起一片金焰。/苍穹和河岸在波平如镜的水面照影, /柔软、细长的芦苇和爆竹柳绿莹莹。/这儿, 层层涟漪和夕阳的余辉熠熠波动, /那儿, 远离陡峭河岸的阴影, 河水好似烧蓝的钢铁。/远处的平地像一条宽阔的彩绫, /草地绵延, 群山气势飞动, 蒙蒙白雾中, /小镇、村庄、森林时隐时现, 天空幽蓝。/四野静谧。只有坝里的水一片喧哗, 不肯安静, /好像在乞求自由, 抱怨为磨坊主效力, /有时微风像隐身人悄悄掠过青草丛, /嘴里咕哝着什么, 自由自在地向远方疾行。/现在, 太阳已经落山。而一片绯红, /依然鲜艳在天空。这亮丽的红光, /溢满河流、两岸和森林, 渐渐暗淡, 溶入昏冥……/看, 它再一次在昏昏欲睡的河面朦胧显形, /岸边的山杨飘落的那片枯黄的树叶, /仿如一只红蚬蝶, 光彩熠熠, 渐渐失去踪影。/阴影渐浓。远处的树林开始变幻成/各种怪异的形象。柳树们俯身水面, /若有所思地倾听。针叶林不知为何满面愁容, /山丘般的重重乌云, 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升向天空, /可怕地漂浮着汇聚, 幻化出稀奇古怪的种种/坍毁城堡的塔楼和石壁层层堆叠的废墟。/呼!起风了!毛茸茸的芦苇摇头晃脑, 唧唧哝哝, /野鸭们赶忙游进水草丛, 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惊叫的凤头麦鸡。爆竹柳的枯叶随风飘送。/多沙的道路上一股股尘土黑压压地团团飞卷, /弯弯曲曲的闪电箭一般迅速地划破云层, /灰尘越来越浓厚地漫天飞腾, /敲打绿叶的雨点好似急促激烈的鼓点齐鸣; /眨眼间, 雨点变成漫天暴雨, 针叶林/在狂风暴雨中猛烈哆嗦, 东倒西倾; /一个巨人开始摇动自己那乱发蓬松的头颅, /一会儿嗡嗡啸叫, 一会儿呜呜悲鸣, /仿佛巨型磨坊突然工作, 转动轮子, 翻飞石头。/刹那间一切都被震耳欲聋的呼啸罩笼, /又传来一阵古怪的轰鸣, 仿佛瀑布的轰隆。/满身雪白泡沫的波浪一会滚滚扑向河岸, /一会跑离它, 逍遥地在远处轻**徐行。/一道闪电, 明亮耀眼, 突然照亮了天空和大地, /转眼间一切又在重重黑暗中隐身匿形, /霹雳声声轰响, 好似骇人的大炮阵阵发射, /树木慢腾腾地弯身, 枝梢在浑浊的水面挥动。/又一次滚过一声炸雷, 岸边的一棵白桦/喀嚓倒下, 熊熊燃烧, 亮似红灯。/观赏暴风雨真叫人开心!此时此刻/不知为什么, 血管里的血液循环奔流如风, /你双目尽赤, 精力充沛, 只想尽情自由酣畅!/茂密针叶林的惊恐中有某种可亲的东西, /听得见歌声, 叫声, 可怕话语的回声……/似乎, 俄罗斯母亲那古老的勇士复活了, /在战斗中与仇敌劈面相逢, 正大显神通……/……/藏青色的云彩渐渐稀薄。稀疏的雨滴/偶尔洒落湿漉漉的大地。有几角天空/星星闪烁, 好像烛光。阵风渐轻, /针叶林的喧嚣渐渐平息。月亮东升, /柔和如水的银光洒满针叶林梢, /暴风雨后, 到处弥漫着深沉的寂静, /天空依旧满怀爱恋地凝望雨后的人境。

喜欢表现事物浓烈的色彩, 喜欢选择自然最具运动感的过程, 这也是丘特切夫和费特诗的一个突出特征, 尼基京似受益于他们。但尼诗往往是以动写静。这位自学成才、在贫困生活中苦苦挣扎、努力奋斗的诗人, 在经受社会大环境的动**和个人小环境的劳碌之余, 心灵深处真正渴望的, 还是那一份难得的宁静。在《田野上蓝莹莹的天空》一诗的结尾, 他情不自禁地流露了心灵深处的秘密:“这寂静使我仿佛置身教堂, /满怀狂喜地虔诚祷告上苍。”

因此, 他的自然诗多喜写黄昏、夜晚、清晨, 并以各种具有动感的形象衬托出自然的宁静, 从而收到“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的艺术功效。这样, 尼诗中有不少直接以“黄昏”“夜晚”“深夜”“早晨”为题, 还有不少虽未以此为题, 但以此为背景以构成静谧的境界。

尼基京的爱情诗数量不是太多, 以致在人们的印象中, 他只是一位社会诗人和风景大师。其实, 尼基京的爱情诗虽然为数不多, 但也独具特色, 它们所表现的主要是初恋时那种羞怯、纯洁的感情, 细腻真诚, 精致动人。这里有《日日夜夜盼望着与你会面》一类直接展示初恋时羞怯矛盾心理的诗。这首诗写初恋时的心理如此细致入微, 而又颇具典型意义, 以致此后的小说戏剧、当今的影视中表现这类场面, 总给熟悉这首诗的读者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日日夜夜渴盼着与你会面, /一旦会面——却惊惶失措; /我说着话, 但这些语言/我又用整个心灵诅咒着。//很想让感情自由地奔放/回答你对我的柔情脉脉, /但说出来的却是天气怎样, /或是在品评你的衣着。//请别生气, 别听我痛苦的咕哝:/我自己也不相信这种胡言乱语。/我不喜欢自己的言不由衷, /我讨厌自己的心口不一。

但尼基京更喜欢把人置于大自然中, 在美丽动人、和谐宁静的大自然里, 表达初恋的纯洁、幸福, 物我和谐, 情景交融, 如《幽暗的密林里夜莺停止了歌唱》:

幽暗的密林里夜莺停止了歌唱, /一颗星星滑过莹莹的蓝空; /月亮透过树枝交织的绿网, /把青草上的露珠点得颗颗晶莹。//玫瑰沉睡。凉爽随风飘传。/有人吹起口哨, 哨声嘎然停息。/耳中清晰地听见/一片虫蛀的树叶轻轻落地。//盈盈月色下, 你可爱的容颜/多么温柔, 又多么恬静!/这个充满金色幻想的夜晚, /我真想让它漫漫延长, 永无止境!

同类的诗, 还有《长虹在天空中七彩闪耀》等。这些诗既有费特等把人与自然结合起来, 以构成爱情诗优美、和谐的意境的唯美传统, 又独具尼基京那种近乎圣洁的初恋的纯洁与羞怯。

尼基京的社会诗, 包含了深广的社会现实内容。这主要体现了涅克拉索夫等人的影响。俄国文学中有一种优良的“公民诗”的传统。这一传统到“十二月党人”诗人(如雷列耶夫)和涅克拉索夫手中达到顶峰。尼基京深受影响, 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他的社会诗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贫困、不幸与苦难, 对他们的遭遇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如《村中夜宿》:

浊闷的空气, 松明的浓烟, /脚下, 是遍地垃圾, /长凳布满灰尘, 墙角边/蛛网的花纹层层结集; //熏得黑黝黝的高板床, /硬邦邦的面包就着凉水吞, /纺织女的咳喘, 孩子们的哭嚷……/啊, 穷困, 穷困!//受苦受穷, 终生劳累, /却像乞丐般死去……/在这儿就应当学会/信教, 并善于耐穷受屈!

这类诗为数甚多, 除此诗外, 著名的还有《纺织姑娘》《耕夫》《马车夫的妻子》《乞丐》《老爷爷》《铁锹掘好了深深的墓坑》等。

二是揭露、讽刺俄国的封建残余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如长诗《富商》塑造了一个精于盘剥、粗暴野蛮的商贩路基契的形象, 对代表封建残余和新兴资产者的商人、资本家进行揭露, 而在其总结性诗篇《主人》一诗中更是明确指出商人、资本家是新的掠夺者, 是荒**无耻之徒。这表明尼基京既反对封建农奴制, 也反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三是在俄国诗人中极为罕见, 从而也最具创见地对俄国人民身上所保留的奴性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深刻揭露。在这方面, 最有代表性的是《我们的时代可耻地消亡》一诗:

我们的时代可耻地消亡……/继承祖祖辈辈的衣钵——/我们这代人多么驯良, /竟安恬于奴隶的沉重枷锁。//我们只配卑贱的命运!/我们甘愿忍受邪恶:/我们毫无胆量, 一味安分……/任谁都可以把我们羞辱折磨!//我们吃奶时就已饱吸奴性, /我们甚至有嗜好创痛的痼疾。/不!父辈们从未有过初衷, /让我们做个公民像条汉子。//母亲也没教会我们仇恨, /情愿忍受暴虐者的桎梏——/唉!她还糊涂地领着我们/到教堂为刽子手祝福!//姐妹们为我们唱的歌, /从来不涉及生活的自由……/从未!她们深受残暴的压迫, /从摇篮里就压根没有自由的念头!//我们只好哑默。时代消亡……/耻辱也不曾使我们砸碎镣铐——/我们这一代锁链锒铛/还在为刽子手祈祷……

诗中指出, 由于继承祖祖辈辈的衣钵, 由于父辈们、姐妹们从未想到要把“我们这代人”培养成公民, 唤起我们自由的向往, 我们显得“多么驯良”, 竟然“安于奴隶的沉重枷锁”:“我们毫无胆量, 一味安分……/任谁都可以把我们折磨!”而尤为深刻的是:“我们吃奶时就已饱吸奴性, /我们甚至有嗜好创痛的痼疾。”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痛心地感叹俄罗斯民族的奴性:“可怜的民族, 奴隶的民族, 上上下下都是奴隶。”但尼诗比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论述更为深刻, 它从心理分析角度进行深刻的透视, 并且, 几乎已达到现代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分析的深度。奴性十足的人, 逆来顺受, 一味安分, 苦中寻乐, 创伤、疼痛过多反倒麻木不仁, 甚至喜爱起创伤、疼痛来, 这真有点受虐狂的味道了!诗人的独特、深刻之处还不止此, 更在于揭穿这一点后, 在诗歌的结尾进一步对此加以深化:“耻辱也不曾使我们砸碎镣铐——/我们这一代锁链锒铛/还在为刽子手祈祷……”真是“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四是带有强烈革命倾向的诗。这些诗诅咒黑暗暴政和专制统治, 表现人民处于无权地位的忧伤和愤怒, 甚至号召人民奋起反抗, 拿起斧头进行斗争, 如《弟兄们, 我们背着沉重的十字架》:

弟兄们, 我们背着沉重的十字架, /思想被禁锢, 言论遭封锁, /诅咒, 深深埋藏心底下, /眼泪, 在胸膛翻腾如浪波。//罗斯被桎梏, 罗斯在呻吟, /你的公民却只能无言地忧伤——/儿子忧思着患病的母亲, /偷偷哭泣, 不敢哭出声响!//你没有幸福, 也没有安乐, /你是苦难和奴役的王国, /你是贿赂和官僚的王国, /你是棍棒和鞭子的王国!

这类诗, 还有《贫农之歌》《可鄙的暴政会覆亡》等。

自然诗、爱情诗的唯美倾向与社会诗的公民精神, 在当时的俄国社会里似有水火不相容之势。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人对费特等人的唯美主义不仅颇有微词, 甚至大加指责。而费特等人对革命民主派的社会诗也颇不以为然。但在尼基京的诗里, 这两种似乎对立的倾向却得到了较为出色的结合, 而且从早期直到中后期。如早期的名诗《恬静的黄昏》, 前面五节大量描写黄昏大自然的美景, 构成恬美动人的意境, 结尾一节却出人意料地转到社会问题上:

恬静的黄昏, /笼罩着山顶, /如镜的湖心/新月在照影。//朵朵浮云缦缦/在荒凉的草原上空, /好像绵延无尽的山峦, /飘向未知的旅程; //宽阔的河面上空/暮霭在飘飞, /深深的寂静中/密林已沉醉; //清澈的河湾/在苇丛里闪烁, /静谧的田原/在旷野中安卧; //蔚蓝的星河/快乐地张望, /巨大的村落/无忧地进入梦乡。//夜的黑暗中/只有忧伤和**/未曾合眼入梦, /寂静里转侧难眠。

由于前面主要写的是乡村的自然美景, 因此结尾虽显突兀, 但很真实, 并因此使全诗的内涵得以大大深化。尼基京似乎由此找到了把唯美倾向与社会倾向结合起来的方法。此后, 他或者在寂静、优美的自然背景里展现人们的贫苦与不幸, 如《乡村的冬夜》, 或者更多地在美丽、恬静的大自然里描绘农民们的劳动生活, 如《早晨》《亮丽的星光》等。尼基京的这类诗最富特色, 也最挥洒自如, 既优美生动, 又富于现实生活气息, 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唯美倾向、社会倾向在尼诗的语言、风格上也有鲜明的体现。

唯美倾向的诗, 语言比较优美、精致、文雅, 风格清新、柔美、细腻, 前述之《田野上蓝莹莹的天空》《幽暗的密林里夜莺停止了歌唱》《长虹在天空中七彩闪耀》等即为显例。社会倾向的诗, 尤其是深受柯尔卓夫和谢甫琴科影响的诗, 往往采用民间的词汇和语言, 比较口语化, 风格颇为粗犷、豪放乃至悲壮沉郁, 最典型的例子是《遗产》一诗:

老父身后/未给我留下/奴仆黄金, /高楼大厦; //他只留给我/祖传的珍宝:/坚强的意志, /无畏的勇豪。//有了它, 男子汉/潇洒走天下!/无财也富有, /无名也奋发。//受痛苦, 遭困窘, /仍像夜莺悠悠歌唱; /度贫寒, 历劫难, /犹似雄鹰眼明神旺; //面对仇敌, /袒胸向前; /雷霆在顶, /含笑血战。/任凭命途多舛, /我心一片泰然, /漫漫人间世界/好比天上乐园!

诗歌完全是民歌风格, 放在柯尔卓夫诗集中几乎可以乱真。其他社会倾向的诗, 尤其是反映下层人民的不幸、贫困、苦难与反抗的诗, 虽不如《遗产》那么完全民歌化, 但口语色彩, 粗犷、豪放、悲壮、沉郁, 则很是突出。

在唯美与社会倾向结合的诗里, 上述两种语言、两种风格得到了较完美的统一, 既具有口语的生动、灵活, 又不乏诗语的优美、清新, 既柔丽细腻, 又粗犷豪放, 如《亮丽的星光》:

亮丽的星光, /闪烁在蓝天上; /如水的月光/流泻在树枝上。//湖湾水平如镜, /映着沉睡的树林; /静寂的密林中/到处黑沉沉。//欢声笑语/从树丛远播; /割草人燃起/熊熊篝火。//一匹白马夜色中/脚上的锁链哗啷, /在深深的草丛/孤独地游**。//剽悍的歌手/唱起了歌曲。/人群里走出/一个小伙子。/把帽子往上一抛, /不用瞧随手接住, /蹲着身子舞蹈, /口哨声好似莺雏。//草地里的长脚秧鸡/随歌鸣声喈喈, /歌声远远消逝/在茫茫四野……//金黄的田坂, /莹洁的湖面, /明丽的河湾, /无边的草原……//田野上的星星, /幽僻的芦苇**……/发自肺腑的歌声/情不自禁地飞出胸膛!

唯美与社会倾向的有机结合, 使尼基京创作出了这样一些好诗:描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物, 表面上极其自然、平凡、朴实, 实际上却隽永、深刻, 极富象征意味, 耐人寻味, 发人深思。如名诗《犁》:

你, 犁啊, 我们的母亲, /熬度痛苦贫穷的帮手, /始终如一的养育者, /永恒持久的工友。//由于你, 犁, 恩惠/使打谷场的粮堆更加丰满, /饱生恶, 饱生善, /就漫布于大地的花毯?//向谁来回忆你……/你总是那么淡泊, 默默无声, /你劳动不是为了荣誉, /惟命是从的尽职不应尊敬?//啊, 健壮的, 不知疲倦的/铁一般的庄稼汉的臂膀, /让犁——母亲享受安宁, /得在那没有星光的晚上。//田塍上绿草如茵, /野蒿在摇青晃翠, /——莫非你悲惨的命运, /完全是野蒿汁的苦味?//谁让你老是想到, /做事永远一心一意?/养活了老老小小。一大群, /自己却像孤儿被抛弃……[1]

诗歌表面上歌咏的是俄罗斯农村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劳动工具——犁, 但诗中着力描绘的是犁的默默无声, 淡泊自持, 一心一意地尽职工作, 最后那“养活了老老小小一大群, 自己却像孤儿被抛弃”的悲惨命运, 却使犁这一形象大大提纯, 升华成广大俄罗斯农民的象征。这类诗以小见大, 由近及远, 从日常生活的平凡朴实中发掘出浓郁的诗意、深刻的内涵, 而且在艺术上自然生动, 优美隽永, 达到了相当的纯度与高度, 最能体现尼基京诗歌独具的特色。当然, 它得力于唯美倾向与社会倾向二者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 从尼基京的诗歌创作中, 既可看到费特等唯美主义的影响, 也可看到涅克拉索夫等现实主义的影响, 还可看到他在这二者之间的徘徊——在同一段时间, 既写唯美诗, 也写社会诗, 以及他致力于二者的融合。在尼基京的诗里, 还可看到他对俄罗斯文化传统的坚持, 对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的抵制。总之, 从尼基京身上, 可看到俄国19世纪中期社会的复杂性、文学的冲突性、交融性。因此, 对尼基京的研究, 不是可有可无, 而是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马家骏:《俄罗斯诗人尼基京的诗歌》, 见《域外文丛》第二辑,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4。

[1]本文未标明译者的译诗, 均系曾思艺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