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伊凡雷帝(1 / 1)

1533年,瓦西里三世死后,他的三岁儿子伊凡即位,称伊凡四世(1533—1584年在位),即俄国史上著名的“伊凡雷帝”。伊凡年幼,其母叶莲娜·格林斯卡娅摄政,而她委托宠臣伊·费·奥鲍连斯基等治理,遭到一些大贵族的反对。1538年4月,叶莲娜突然死去,据说是被反对派贵族毒死的,朝政落入大贵族安德烈·叔伊斯基手里。伊凡就是在这种残酷的争权斗争环境里长大的。他身为大公,但在大贵族眼里只是一个礼仪性的摆设,所以从小养成冷酷多疑的性格,并非常痛恨大贵族。1543年,13岁的伊凡,在舅父米·瓦·格林斯基的指使下,下令将安德烈·叔伊斯基处死,暴尸宫门。1547年1月19日,伊凡在克里姆林宫正式加冕,自称沙皇[1]。1547年2月,年轻的沙皇娶宫廷侍臣尤·扎·罗曼诺夫家的闺秀安娜斯塔西娅·罗曼诺芙娜为妻。此后,外戚之间的争权斗争日益剧烈。1547年夏,由于莫斯科一场大火,引发了人民反对大贵族统治的起义。传说大火是大贵族格林斯基家放的。起义群众冲进克里姆林宫,打死大贵族、沙皇的舅父尤·瓦·格林斯基,把米·瓦·格林斯基革职、流放,起义才逐渐被平息下去。

为了加强皇权,从1549年起伊凡四世开始推行政治、经济、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伊凡四世的改革和统治,主要依靠有军功的中小贵族的支持,限制大贵族(即波雅尔)的专横。军功贵族是为沙皇服军役的贵族,沙皇封给他们土地,称“领地”,不服役时收回。而大贵族则主要是封建王公的后代,他们世袭占有大面积的土地,对加强皇权不满,因而是伊凡四世打击的对象。宫廷里支持伊凡进行改革的主要是贵族政治家阿·费·阿达舍夫和宫廷教士西尔维斯特。1549年2月27日,召开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次缙绅会议,由波雅尔、高级教士、封地贵族的代表参加,中心是讨论改革和编纂新法典。1550年,颁布了新法典,把已经取得的中央集权化成果肯定下来,如限制地方总督的权力,废除波雅尔的司法权,一切案件均由沙皇法庭审理,同时使封地贵族在法律上与波雅尔有同等的权利,等等。

对军队和中央国家机关的改革是16世纪50年代改革的主要内容。1550年,限制按门第选任军官的制度,提高封地贵族在军队中的地位;把莫斯科和附近各县土地分给1000多名有军功的贵族。1556年,颁布了兵役法,变封建家兵为替沙皇服役的军队,规定无论波雅尔还是封地贵族,每拥有150俄亩土地,必须提供一名全副武装骑兵为沙皇服务。为守卫京城,建立了一支直接听命于沙皇的使用火器的射击军[2]。中央机关的改革,主要是增设了分掌各部门事务的衙门,包括军事、领地、军械、警务、外交、财政等。这些改革加强了沙皇和中央的权力,打击和削弱了大贵族的势力。

伊凡四世在对内厉行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在东方,直接目标就是夺取金帐汗国的遗产,消灭处于四分五裂的鞑靼人的汗国。喀山和阿斯特拉罕两汗国,位于伏尔加河中下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早已引起俄罗斯地主和商贾的垂涎。从16世纪40年代中叶起,伊凡四世曾几度攻打喀山,但没有成功。1552年6月,伊凡亲率15万大军,大举进攻。喀山守军不足3万人,武器装备也差,但奋起抵抗。9月30日,俄军炸毁一段城墙,冲进城内,几乎杀光了城内男子。守军大多壮烈牺牲。后来,喀山人民不断发动起义反抗,均被镇压。

俄军征服喀山后,继续南下,夺取阿斯特拉罕汗国。还在1551年,俄国就强迫阿斯特拉罕称臣纳贡。1554年,3万俄军占领阿斯特拉罕城,立俄国傀儡为汗。1556年再次出兵,吞并了阿斯特拉罕汗国。接着又相继吞并了伏尔加河以东的诺盖汗国(这时已分裂)和巴什基尔人的地区。这样,伏尔加河中下游和乌拉尔山东部的广大地区都已被并入俄国,沙皇俄国开始成为多民族的国家。在东方征服取得成功以后,夺取出海口的问题便被提到日程上来。这时黑海北岸由奥斯曼苏丹的藩属克里米亚汗国控制,而奥斯曼帝国当时正处于鼎盛时期。因此,伊凡四世对南方采取防守政策,而把目标放在夺取北方波罗的海出海口上,于是发生了长达25年的立窝尼亚战争(1558—1583年)。

立窝尼亚即今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两国所在地,濒临波罗的海东岸。里加、列维尔(塔林)等海港是当时东西欧贸易往来的枢纽,16世纪上半期仍属骑士团统治,但处于割据状态,一些主教区自行分立。1558年1月,莫斯科政府借口立窝尼亚骑士团与立陶宛结盟反对俄罗斯,发动了立窝尼亚战争。俄军于当年攻占纳尔瓦和爱沙尼亚东部,并于1560年击溃了骑士团。俄军的胜利,引起波兰、立陶宛、丹麦、瑞典的不安,并先后出兵立窝尼亚。1561年,瑞典占领了列维尔和爱沙尼亚北部;同年底,波兰、立陶宛占领立窝尼亚南部。伊凡决定与瑞典、丹麦言和,集中力量打击立陶宛。1564年,俄军在波洛茨克附近惨败,统帅库尔布斯基叛变投敌,俄军被迫停止进攻。1569年,波兰、立陶宛签订《卢布林和约》,两国合并,并联合瑞典、克里米亚汗和奥斯曼帝国,从北、南两个方向夹击俄国。1571年,克里米亚汗率军一度攻入莫斯科。1582年,俄国被迫同波兰—立陶宛签订十年停战协定,放弃立窝尼亚,维持原有边界。1583年8月,俄国与瑞典签订停战协定,不但没有得到纳尔瓦[3],而且把雅姆、科波里耶、伊凡城划归瑞典,俄国只留下芬兰湾岸边涅瓦河口一块不大的地方。立窝尼亚战争以俄国的彻底失败告终。波罗的海出海口没有打通。伊凡四世火冒三丈,一气之下用手杖击毙太子。

在立窝尼亚战争进行期间,沙皇曾在国内实行所谓“特辖制”,严厉打击大贵族,加强沙皇专制。推动沙皇采取这一措施的直接原因是1564年俄军统帅库尔布斯基叛逃立陶宛,根本原因是沙皇对波雅尔分权势力的不满和忌恨。1565年2月,沙皇开始在全国推行“特辖制”,即把全国划分为两大部分:普通区和特辖区。前者由贵族组成的杜马管理,后者由沙皇直接派人管理。特辖区内原来的大贵族(王公、波雅尔)一律迁入普通区,在那里领取相应的土地。特辖区里的土地转归沙皇,但又分发给亲信和军功贵族。波雅尔的经济基础被摧毁。敢于反抗和表示不满者,则严厉镇压。沙皇建立了一支数千人的特辖军,作为推行恐怖政策的支柱。对于曾与沙皇分庭抗礼的斯塔里茨公国和诺夫哥罗德,镇压尤为残酷。特辖制刚一推行就从斯塔里茨公国开刀。1565年初,以“重大叛国”罪处决该公国的数名显赫王公。1566年,把200名上书要求废止特辖制的贵族全部杀死。沙皇听说波雅尔杜马成员伊·彼·费多罗夫等与波兰国王勾结,1568年4月,便在皇宫里当着杜马成员的面亲自杀死费多罗夫,并血洗其领地,有150名贵族和300仆从受到株连。1570年1月,沙皇亲自率领特辖军到诺夫哥罗德,以所谓“阴谋叛变”罪,在那里进行6个星期的大屠杀。每天有1000至1500人被扔进河里,城市周围二三百千米内被洗劫一空;在实行特辖制7年内(1565—1572年),大约有4000名波雅尔被杀,无辜群众受害丧生者数万人。一提起伊凡,人们便称之为“恐怖的”。1584年3月18日,伊凡四世病逝,历史上称之为“伊凡雷帝”。特辖制的实行,沉重地打击了大贵族势力,有利于专制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1] “沙皇”,俄语为царь,源于古罗马皇帝的称号“恺撒”(Caesar),意即“皇帝”。

[2] 射击军不是一般的常备军,他们可以带家属,一面执行任务,一面经营工商业。其服役期内发给军饷和军服等。

[3] 1595年俄国一度收回,1617年又划归瑞典,北方战争时被俄国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