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万花筒,行行道道有出路(1 / 1)

“职业锚”好似一种奇异吸引子,使人生呈现出万花筒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和心路历程。

“人生是个万花筒”。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大千世界的一条独特风景线。也就是说,职业生涯发展虽然有规律可循,我们对人们的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路径和模式可以进行适当的理论归纳,总结出一般性的东西以指导人们的职业实践,但是千万不能将之机械教条化,而忘记了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法则,人类社会的职业生涯发展同样是多元化、多样化和千变万化的。

“职业锚”:人生的奇异吸引子。

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每个人实际上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不断地进行职业探索,在探索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职业领域,渐次明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路径。随着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演进,以自己的职业性向为基础的关于职业态度和价值观、职业动机和需要、职业特长与技能等与职业有关的自我判断会越来越清楚,这样就会最终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主线或主导价值取向。

所谓“职业锚”,即职业生涯主线或主导价值取向,也就是当一个人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原则性东西,是人们职业选择和发展所围绕的中心。职业锚是一个人内在锚定的职业取向,就如同一种物理学上的“奇异吸引子”,或者“罗盘针”,在其毕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中起到矫正方向的作用,使职业生涯发展“万变不离其宗”,朝既定大目标、大方向迂回前进。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及70年代初,美国职业管理专家施恩教授基于对44位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研究院毕业生的长期追踪调查研究,经过对调查对象反应模式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他认为能涵盖所有职业类型的五种基本职业锚。其基本特征可以简要转述如下:

(1)技术职能型锚。这类人在职业选择和决策时,倾向于那些能够保证自己在既定技术或职能领域不断发展的职业,如科学研究、工程技术、财务分析、营销系统等。虽然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也涉及一些管理职责,但他们从内心深处看不起或惧怕全面管理工作,职能性管理工作只是其所锚定的技能性职业的辅助手段或职业进步的阶梯,一旦在其职业生涯中抛锚于既定的技术或职能区域,他们就会抛弃公司而非在既定区域外谋求晋升。

(2)安全稳定型锚。还有部分人极为重视长期职业稳定和工作保障性,他们比较愿意从事的工作或职业一般是能提供丰厚的薪酬收入、体面的工作职位以及可靠的未来生活保障,如组织能够提供有效的薪酬津贴方案、地缘上具有优越感和安全性、工作环境熟悉稳定、有良好的养老保险计划或能够终身雇用的职业等。安全稳定型职业锚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地理安全型和组织安全型两大类型。

(3)管理权威型锚。这些人往往具有成为管理者和获得权威的强烈动机,自信自己具备被提升到总经理职位上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及价值观,通向能承担较高职责、进行更全面管理的经理职位是他们的根本职业目标和追求。他们自以为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分析能力,即在信息不完全及不确定情况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能力,即在各种层次上影响、监督、领导、操纵及控制他人,从而富有成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情感能力,即能够驾驭情感,能为人际情感危机所激励而不会受其困扰或影响,在较高的责任压力下不会变得无所作为,以及能使用权术而不感内疚或羞怯的能力。

(4)变革创新型锚。这类人大多具有企业家人力资本特性,拥有把握自己命运、要求有自主权来施展自己特殊才干的创造或创新能力。他们一般具有建立或创设某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或杰作的行为倾向,如一件以其姓名命名的产品或工艺、一家他们自己的公司或一笔反映他们商业成就的个人财富等。这种职业锚具体涉及的职业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一些人成为某大城市中的城市住房购买商、修缮商和承租商,另一些人可能创办一家咨询公司或广告公司,还有的可能成为大学校长或风险投资家等。

(5)独立自主型锚。在选择职业时,一些青年人图谋最大限度地摆脱组织约束,往往被一种“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精神冲动或内驱力所驱使,急切希望摆脱那种因在大公司、大机关中工作时受别人摆布、依赖别人的境况,力求在个人生活和工作诸方面都能独立自主。其中许多人同时还有着强烈的技术—职能导向,但他们却不像技术职能型职业锚的人那样,到某个组织中去追求这种职业导向,而是作为咨询专家独立工作,或是作为一家小企业的合伙人来从事技能性工作;而其他一些人则可能成为工商管理方面的教授、自由撰稿人或小型零售公司的所有者,如此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职业锚实际上只能由事后观察总结才能辨认,它其实是根据一个人所有职业性向、工作经历、兴趣爱好、关键事件等信息汇集而成的一种带规律性的职业生涯模式,以此告诉人们哪些是其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东西,以作为今后职业发展的参照。同时,施恩根据美国特定人群归纳出来的五种类型职业锚,也不一定能够涵盖所有情境,对于中国人的情况是否适合也是个问题。但是,他所采用的实证调查研究方法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人生轨迹:职业生涯的多元化路径。

每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随着其人生轨迹走势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性。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人自己不可掌控的,在一定程度上要“顺势而为”。有些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一辈子勤奋努力、辛苦劳作,却一事无成;而有些人似乎是“命运的宠儿”,一生顺顺当当、悠闲自得,好事连连。但是,大多数时候,“造物主”是以取长补短的“公平”准则播撒万物的。由于人生的这种多样变幻性,现实中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具体路径也就呈现出无限丰富的多样性。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下,大多数人的职业生涯是“别无选择”的,干部升迁往往是“听从组织安排”,一般职工常常是作为“革命螺丝钉”一辈子钉在一个单位或岗位上,一些有幸受高等教育的“天之骄子”也大都是“一次分配定终身”,他们的工作人生经历,存在明显的人身依附性和平直单调性,甚至可以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

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无论是城市里的还是乡下的年轻人,都有了自主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和机会。但是,对于很多没有接受过良好技能培训或中高等教育训练的青年人来说,他们的职业选择机会和空间往往十分有限,其职业生涯轨迹大致是沿着一种很狭窄的低层职业通道曲折而平实地走到尽头的线条。

——对于城市里(原本就有城镇户口)的青年人,他们的职业生涯轨迹五花八门:一些下乡回城的“知青”,就如同梁晓声小说《年轮》中所描述的那些,命运虽然很悲惨,但也不得不根据“历史”所安排的“命运”艰辛地向前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干什么的都有,其职业生涯再现出传统城镇小市民谋生式的典型特征;一些当初没有下乡而留在城里的青年人,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如“接班”顶替父母工作等),在国有企业单位谋到了工作,后来由于企业改革而下岗,不得不在有限的职业空间中“自谋职业”,走上市场化职业生涯之路。

——对于我们农村青年来说,一些人很早辍学在家、无专业技能、仅有体力,有些人可能选择死守在家,在传统农村社区中过着单调的农业或非农业劳动生活(这很难称得上典型意义上的“职业生涯”),大多数人即使出外谋生,但其典型的人生轨迹和职业生涯路径无非是:趁年轻时到城市的特定职业领域(如建筑施工、保安、家庭保姆、餐饮及相关生活服务)“打打工、挣点钱”,然后回乡成家过与其父辈差不多的日子,而个别人靠打工得来的“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回乡创业,也在中后期的职业生涯中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

——对于那些有一定头脑和技能的农民工来说,很多人抱着在城里生活下去的信念,往往不太有具体职业目标、游**式地随机选择能干的事情,“坚忍不拔”地在城市很“恶劣”但相对很“优越”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下去,走一条艰辛而漫长的“农转非”职业生涯之路。

在高等教育没有实现大众化的情况下,那些有幸接受高等教育、成为“时代宠儿”、“天之骄子”的青年人,其人生轨迹和职业生涯路径也比较清晰:大学毕业,作为“国家干部”,相当多的人被分配到国家机关从政,走的是一条“升官发财”的道路,他们要么按部就班、兢兢业业,逐级按行政阶梯往上爬,到一定职位退休安享晚年;要么爬到一定级别,有了一定的权力和社会资本,这时由于改革大潮冲击市场机会多多,被一股浪打下海,另走一条“商海”职业通道;要么本来在机关干的就是“舞文弄墨”的智囊营生,官场走到一定级别再也不可能有什么向上发展空间了,就另谋出路,或到学术机构搞研究,或到大学教书,或者干脆就成一名游**于学术圈的“自由职业者”。

现如今,在网络数字化传媒推介下,一些文化娱乐界明星们的人生轨迹和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更是富有传奇色彩。一些年轻歌手、影星,往往一夜之间快速成名,紧接着红遍全国、誉满全球,后旋即退出演艺圈,结束其职业生涯;也有个别职业生命旺盛,有长久不衰者,也有迂回曲折退出演艺圈数年后再返回重续辉煌者。在国内,具有这样传奇生涯的当红影星,如王宝强和二人转演员小沈阳等。他们的职业生涯走势呈“跑势”或“飞式”,人生“万花筒”及职业生涯多样性,在我们这些新人类、新新人类身上,变得异常奇妙甚至有些“不可思议”。

这里,我们专门看看两个从农村出来的当红80后明星之人生路径。

两个80后“土明星”的人生路径

在当今中国,说到王宝强和小沈阳,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两个当红明星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从农村出来的80后新星。

王宝强,1984年生于河北南和县农村。6岁时开始练习武术,8~14岁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做俗家弟子,之后来到北京闯天下,在各个剧组当武行做群众演员。

16岁时,王宝强被导演李扬挑中,主演独立电影《盲井》,这部电影让他一夜之间从武行变成金马奖最佳新人。王宝强凭《盲井》获得了法国第五届杜威尔电影节“最佳男主演奖”、第四十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人奖”以及第二届曼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之后,参演多部影视剧,以其草根形象深受观众喜爱。2004年,参演冯小刚贺岁剧《天下无贼》,名声大噪,其朴实的个性和独特的幸运赢得很多人的关注。

2006年,王宝强主演30集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成功地塑造了许三多这个角色,其自然的表演才能在这部剧集中得到充分的展现,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并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

2008年春节,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主唱《农民工之歌》。王宝强在《乡下住着咱爹妈》中唱道:“乡下住着咱爹妈,面朝黄土把汗水洒。一年一年,青丝变白发,日日夜夜还把我牵挂。”歌曲中搭配童声儿歌念白,与王宝强刚强、豪迈的声音形成对照,其草根、真挚、坦白、淳朴的情愫富有感染力,催人泪下。

2008年6月,推出自己的首部自传《向前进——一个青春时代的奋斗史》。7月28日,在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国际劳工组织合作的“中国工作场所艾滋病教育项目”启动仪式及研讨会上,国际劳工组织正式宣布聘用王宝强担任“外来工艾滋病预防爱心大使”,并主演由顾长卫执导的“老乡帮老乡,预防艾滋病”健康行动公益广告,其生动幽默的表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009年,担任浙江低收入农户青少年关爱行动形象大使并拍摄公益广告。

小沈阳,真名叫沈鹤,1981年出生于辽宁铁岭农村贫困家庭,从小就是个“心思重得邪乎”的孩子,童年在物质匮乏中度过,七八岁就开始为下地干活的爸爸、妈妈、哥哥炒菜做饭。家里生活压力一直很大,小沈阳想早点挣钱养家,13岁小学毕业进了武术学校,没多久就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少年时代的第一个梦破灭了。回到家里无事可做,嗓音条件天生就好的小沈阳就跟着妈妈到处唱二人转挣钱。

母亲本来就是十里八村小有名气的二人转艺人,可以说,小沈阳的二人转基因是从娘胎里带来的。1995年,爸爸揣着700元钱把15岁的小沈阳送到当年赵本山、潘长江所在的铁岭民间艺术团学艺。当时,乡下的人们衡量一个孩子“出息”的标准是考大学,再就是开汽车、学手艺等,而二人转这行则是“下九流”,父母是顶着很大压力送小沈阳学艺的。不过,小沈阳也争气,二人转学得是顺风顺水。但眼界一开,心就野了,他决定出团到吉林去,凭借着自己二人转的绝活,一个人出去闯天下。

2000年,小沈阳进入吉林林越艺术团。刚到那里的时候,是做开头码暖场的演出,但经常被人起哄甚至谩骂,可不久小沈阳就开始唱压轴戏了。2001年,参加第一届“本山杯”二人转大赛获得了铜奖,这个青年的瘦弱渺小形象瞬间变得高大威猛起来。19岁时和搭档沈春阳恋爱,2004年在吉林大婚。

2006年阴历八月十五,小沈阳正式成为赵本山的弟子。从此,辽宁民间艺术团的广阔平台给了他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年底,他参加天津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一鸣惊人,在与星光大道等代表队的PK中大获全胜,此次演出很快在网络上爆红,受到众多网友追捧。

2007年12月初次登陆央视舞台,在电视剧群英汇晚会中表演了《我要当明星》片段,获得满堂彩。2008年1月,有机会参加央视春晚的审查,送选节目《我要当明星》,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刀郎、刘德华、张雨生、阿杜、阿宝的演唱,震惊四座,但最后因与春晚主题不够相符,未能在大年夜与全国人民见面。2月20日再次应央视春晚导演邀请参加元宵晚会的录制,表演《我要当明星》,再次震惊四座,但在次日正式播放时因节目时间过长未播出,但小沈阳演出的视频在网络上火爆异常。后来,在《乡村爱情2》、《关东大先生》、《今日升堂》等电视剧中亦有精彩演出。

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与师父赵本山、毕福剑、毛毛,搭档演出小品《不差钱》后,从此一路窜红,成为炙手可热的大明星。

总之,“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再高明的文学或绘画大师也难以穷尽描述现实中五彩缤纷、无限多样的人生轨迹和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心路历程:职业认知的阶段性变化。

职业生涯作为一种生命历程或人生经历,其实是主观选择和客观路径双重因素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它由一系列客观性的人生事件、工作状态或生活情境所组成,例如考学专业选择、初次求职就业、工作调动或地域迁徙、职务晋升等;另一方面,它也是一个人职业成长和发展的心路历程,由工作志向确立或就业期望形成、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归属感增加、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塑造、事业追求及成就感提高等一系列主观感悟或价值体验所组成。一般来说,职业心路历程的发展演变是这样的:

——在童年时期(约12岁前),关于职业的认知主要是凭借兴趣和好奇心,或者凭感觉,朦胧地想象将来长大成人后“想干什么”;

——后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影响下,在少年和青年前期(12~18岁),逐渐感到自己将来“应该干什么”,先是很单纯地、非此即彼地考虑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问题,而后发现该干的事情不是一样,太多了,且此彼之间是相互矛盾的,于是产生焦虑和无所适从的感觉;

——到青年自立时期(18~35岁),逐渐从困惑中走出,建立了独立的自我意识,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矛盾的而是有关联的,能够将自己内在能干且想干的事与社会外在要自己干的事情联系起来考虑,并能够采取达观的态度加以选择和区分,最终在实践探索中使自己的职业期望、职业目标、职业能力和职业路径逐渐清晰起来;

——在职业生涯中后期(35岁以后),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感悟、总结、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职业意识与职业态度,逐渐建立起健康、成熟和稳定的职业心理与敬业精神。

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心路历程,即人们关于职业的自我认知,也是因人而异、千差万别的,但总的来说,都是一个由浅层到深层、由朦胧到清晰、由内在到外在再回复到内在的循序渐进的心理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