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化艺术精品(1 / 1)

——北京卫视《天下收藏》读解

《天下收藏》汇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品,凸显北京地域特色,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及国际化的视角来系统地诠释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精巧与美艳。与此同时,“去伪存真”的宗旨彰显出节目与众不同的氛围与立场,在温情与柔美之外展现出节目的冷峻与个性。

一、节目概述

中文名称:天下收藏

节目类型:鉴宝类节目、收藏类节目

主持人:王刚、那威

播出频道:北京卫视

开播日期:2006年4月

首播时间:每周五21:35

重播时间:每周一11:05

播出状态:2014年7月停播、2015年5月复播

《天下收藏》是北京电视台于2006年开播的一档大型文化类演播室节目,由著名演员、主持人及收藏家王刚担当主持人,节目时长50分钟。节目在经历了不断改版后,目前由那威担任主持人。

《天下收藏》聚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品,凸显北京人文、文化特色。与其他同类节目相比,这档节目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推出的海外版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及国际化的视角来系统地诠释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精巧与美艳,展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与此同时,“去伪存真”的宗旨,也彰显出节目与众不同的氛围与立场,在温情与柔美之外展现出节目冷峻与个性的一面。360度全景演播室将整个收藏界浓缩为一个“圈”——面对摄像机,藏宝人、明星嘉宾、国内外知名鉴赏家汇聚一堂,共同就“宝物”的收藏与鉴赏展开论战。在这里,每期上演的都是一场“真”与“假”的较量,“质”与“价”的争锋。一幕幕看不见的刀光剑影,连连上演在收藏的“天下”。观众在节目中可以领略顶级藏品的风采,同时在金锤舞动的瞬间体会收藏的乐趣与真谛。

《天下收藏》的节目模式和环节设计具有特点,360度全景演播室环境布置得优雅大气。这档节目采取周播制,在北京卫视每周日21:35首播,每周一11:05重播,播出时间安排较好。早期节目环节设定较为简洁,每期只有一个主题。譬如,2008年12月13日的节目,主题是“人物纹瓷器”。在节目环节上,首先是亮宝,如介绍一个清代康熙青花十八学士纹笔筒,并提示此类瓷器在以前的拍卖中拍出过110万元、124万元的价格。然后,请现场的3位嘉宾猜测它目前的市场估价——答案是80万元。而这个价格是在节目现场的三位文物专家给出的,猜测价格的嘉宾并非专业人士,但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接下来是请三位“持宝人”分别拿着自己的宝物上场,分左、中、右并排,然后分别介绍宝物来历。根据节目规则,再往后是嘉宾与观众分别发表意见,讨论这几件宝物是否为赝品。最后是请三位专家给出结论,若是赝品则当场砸碎,若是真品则给出目前市场估价。

二、传播源流与路径

近年来,全社会不断提高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有关文物鉴赏、鉴定和交易等内容的电视节目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国内共有17家电视媒体开播了有关文物鉴赏、鉴定和交易等内容的电视节目,共20档左右。国内知名鉴宝类节目,有中央电视台的《鉴宝》《寻宝》、广西卫视的《收藏马未都》、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山东卫视的《收藏天下》、凤凰卫视的《投资鉴宝》以及吉林卫视《找你》等。目前,部分节目已停播,其中的竞争程度可见一斑。

这些节目,大致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以介绍文物价值和收藏背景、普及文物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文物鉴赏类节目,二是以专家现场鉴定文物真伪并估价为主要内容的文物鉴定类节目,三是以文物鉴定评估和现场文物交易为主要内容的文物交易类节目。北京卫视的《天下收藏》属于第二类,即文物鉴定类节目。

在国外,其实早就有《天下收藏》这类节目。国外多数综艺节目的制作人都认为,鉴宝类节目起源于1979年英国的《古董巡回秀》。《古董巡回秀》走红后,其节目版权卖到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电视节目也纷纷效仿,光是美国的电视荧屏上就有数十档鉴宝节目。国外知名的鉴宝节目有美国的《美国拾荒者》《现金与凯莉》《拍卖猎手》以及英国的《现金在阁楼上》《古董淘宝拍卖》等。只不过国外这些节目中的“宝”相对较肤浅,没有什么文化历史底蕴,仅是一些猎奇的物品罢了,如一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刀剑、某明星穿过的鞋子。所以,国外这些节目中的“宝”只能由专家给出估价,而鲜有文物所承载价值内涵的传播。这类节目属于商业娱乐节目范畴。目前国内的鉴宝节目是在学习国外节目模式基础上制作而成的,仅就这一点来说都算是“舶来品”。

《天下收藏》于2006年4月在北京卫视开播。2011年2月,《天下收藏》更名为《收藏秀》;2011年10月,《收藏秀》又改回《天下收藏》;2014年7月,《天下收藏》停播;2015年5月,《天下收藏》再次改版,重磅回归。该节目几经波折,争议不断,也改版创新不息。就节目传播形态而言,《天下收藏》是以话题进行叙事的,其中,嘉宾通过口语化的方式来表达观点,相关的权威专业人士则从理论角度探讨话题真伪。这就形成了一种兼顾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节目样态,带来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主要社会影响

《天下收藏》开播的前四年,收视率和影响力在北京地区的排名称得上是一年一个新台阶。根据北京电视台研发部提供的统计数据,2006年《天下收藏》的平均收视率为2.0%,在北京卫视节目中排名第八;2007年《天下收藏》的平均收视率为2.5%,在北京卫视排名第六;2009年《天下收藏》的平均收视率为3.5%,在北京卫视排名第四。2010年上半年,此节目的平均收视率达到3.7%,稳居全国收藏类节目收视率和影响力的第一名。

从节节攀升的收视数据可以看出,电视观众,尤其是广大藏友对于此档节目的关注与喜爱。2014年《天下收藏》在赞赏与争议声中经历数次改版后正式停播,直到2015年才在北京卫视重新播出。

回顾节目近10年的制播历程,争议最多、反响最大的环节是主持人王刚亲手操作的砸宝环节。这也为王刚与节目组带来了持宝人的诉讼与广大观众的质疑。影响较大的是,2012年5月至10月,首都博物馆(简称首博)和《天下收藏》节目组联合举办了“‘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天下收藏》节目组从被砸掉的300多件“赝品”瓷器中选择并修复了30余件精品,同首博的馆藏珍品对比展览。而著名收藏家、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等反复观看展览后表示,该节目“所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后来节目组回应说,所谓砸的“赝品”都是事先从潘家园等旧货市场上特意买的假货,然后找来所谓的“持宝人”上台表演,最后顺其自然地把假货砸掉。[1]在节目不到一个小时的录制时间里,由于认识与场所的局限,很难对藏品的真假做出客观真实的判断。一旦砸坏,文物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都会受损。错误的传播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物的保护。节目中的砸宝事件之所以引发强烈关注,原因正是近年来国内电视鉴宝节目在取得火爆收视率的同时,被曝出存在鉴定流程不严谨、找托儿上节目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争议之处与违规做法都是应当被重视和认真推敲的,收藏类节目应当以此为戒。

四、阐述与评价

虽然《天下收藏》曾被停播,但节目在长达近10年的制作历程中也有许多亮点与创新之处值得此类节目借鉴学习。与新闻类节目不同,《天下收藏》每期节目选题差异性不大,如何把缺少新闻噱头的常规选题做出高收视,节目组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尝试和创新。从该节目火爆的收视率来看,节目组的思路是正确的。

第一,文化节目注入娱乐元素,幽默而有品位。以往藏宝人在节目中对自己和藏品进行介绍时说得都是大白话,缺乏语言魅力和现场感染力;而改版后,节目组对每个藏宝人的发言都进行了语言艺术加工,使藏宝人利用快板、唐诗、歌曲以及京剧等,既巧妙地介绍了自己的藏品,又使节目形式耳目一新,大大提高了可视性。同时,节目组加强了对嘉宾的培训,要求他们必须利用幽默而不低俗的语言帮着主持人一起制造悬念、营造氛围。他们最终能否猜对藏品的真伪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使节目现场既充满悬念又有相关收藏知识的碰撞,达到娱乐性和知识性并存的效果。

第二,降低专业性门槛,想方设法拉近和普通观众的距离。节目组以往选择的嘉宾集中在瓷器、书画以及投资理财等行业。这些业内人士虽然保证了节目的专业性,但在趣味性和普及性方面与普通观众的接受程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09年,《天下收藏》将邀请的嘉宾锁定为影视界、模特界、体育界以及主持界等热点领域的知名人士。张铁林、韩乔生、蔡明这些明星直言自己就是收藏的门外汉。嘉宾从明星心理回归到一种大众心态,积极发问,勇于质疑,极大地缩小了专业性节目和普通观众的距离。

第三,不断创新环节设置,消除观众审美疲劳。继“三件藏品集中砸”变为“分而砸之”的创新后,2009年的《天下收藏》增加了对嘉宾的惩罚机制。一旦嘉宾在竞猜藏品真假的过程中失利,一道帷幔将在嘉宾的身后缓缓升起,被遮挡了视线的观众将无法欣赏到下一环节的精彩画面,以此作为对嘉宾带领的观众团队的惩罚。这大大增强了嘉宾与现场观众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参与热情度,很好地保证了嘉宾临场的发挥。

从《天下收藏》的大起大落中,我们也应看到,无论收藏类节目如何泛滥,就如同前些年综艺类电视节目的泛滥一样,还是会有个性化的突破空间。也并非任何地区的电视台都适合制作此类节目,收藏类节目的好坏跟一个地区的收藏传统、文化特点和民间藏品资源有着很大关系。有的地区,在以往历史中的民间收藏不是很发达,藏品资源自然少,想找出珍稀的、能吸引观众眼球的藏品来上节目自然比较难,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权威专家在节目中讲述鉴定诀窍。所以说,成功的收藏类节目同样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元素的有机统一。

五、阅读延伸

[1]光明.王刚紫金锤砸赝品引争议[N].扬子晚报,2012-08-20.

[2]覃晓玲.娱乐至死——以改版后的《天下收藏》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0(24).

[3]米莉.传播仪式视野下的中国鉴宝节目——以《天下收藏》节目为例[J].传媒观察,2009(1).

[4]田雷.《华豫之门》:做时尚健康的鉴宝节目[J].视听界,2009(5).

[5]杨状振,李翔.电视收藏鉴宝:体验经济下的节目传播模式及其批评[J].中国电视,2009(12).

[6]王炎龙,张平平.娱乐化趋势与品牌化生存——收藏类节目的现状与转型策略[J].中国电视,2008(7).

[7]陈亚南.电视鉴宝节目收视火爆玩出心跳[J].中国拍卖,2007(4).

[8]申天红.“鉴宝”的成功之道[J].今传媒,2007(7).

[9]汤礼春.“鉴宝节目”的启示[J].理论与当代,2010(6).

[10]张杰.中国电视鉴宝类节目研究——以《寻宝》、《收藏秀》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1.

(王雅,孙宜君)

[1] 光明.王刚紫金锤砸赝品引争议[N].扬子晚报,2012-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