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创造了历史。在广义含义中我们了解了形式的、实体的都是设计产品,包括社会制度、社会分工环节都属于创造者的设计思维。同时,历史也在创造设计。设计是与当时社会形态有紧密联系的,设计产品能帮助我们窥探历史的秘密,了解一个时间段文明的表象和趋势,了解某个历史阶段的梦想和文化架构的宏基。
人类的设计是从制造用于生存的工具开始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以前。我们现代的动物实验研究所研究结果表明,很多动物是有使用工具的潜质的(见图8-1-1)。
我们一般认定早期的工具是石器。原始人类在制作工具时逐渐形成了明确的目的性和一定的标准制作程序,人类的祖先们开发智力,凝结了人类早期的智慧结晶,是人类审美的萌芽。人类最初会使用未经加工的天然石块或棍棒作为工具,后来学会精捡打磨使用的物体,进而形成了敲击、穿透、攻击等目的性工具。这是最原始的设计本质,即目的性,目的性成为设计的最重要的特征。
图8-1-1 飞鸟筑巢
图8-1-2 黑猩猩使用木棍
从大量发掘的石器造型看来,原始先民已经能有意识地去发现一些有用的物体,使之变形、塑造成为能够适应生产或生活的物品(见图8-1-2)。但其形式感还不如其功能作用大,所以,石器时代的功能性设计可以作为审美性设计的前期。
设计艺术是实用艺术,它以艺术为设计的要求和要素。在人造物系统中,广泛地涉及人的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是人造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艺术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设计品类呈现不同的艺术形态,其本质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
艺术设计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在物质层面,它是人造物的艺术方式,它创建了艺术质的人造物系统。在非物质层面上,它同样采用艺术设计方式,对事物进行筹划、安排,如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等。
(一)中国设计的历史
1.石器到先秦时期
这一时期大致经历了石器时代、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和秦汉,这一时期出现了原始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文字、纺织、宗庙建筑等众多设计成果。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陶器不仅满足祖先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更有专家学者认为,陶器有氏族图腾的神圣含义,因文字记载的史料不多,也仅仅停留在探索的阶段。
先秦的玉器象征意义丰富多彩。中国有“玉者,国之重器”一说,就清楚地道明了中国玉器的象征意味。古人更是把佩戴玉石看做是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象征着自己的高贵品格。中国亦有“玉不琢,不成器”一说,也是把玉比作可以雕刻的精品物件。玉象征伦理道德观念中的高尚品德,也具有很强的宗教意义,中国古人更是把玉石、桃木、青铜作为和神灵沟通的媒介。
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中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图8-1-3 石鼓文
中国汉字形态是中国的独特的审美形式。由中国汉字的形态美,自然地会想到汉字的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汉字的形态美不仅仅表现在中国的书法和篆刻,自仓颉造字以来,中国文字就是以形为意的,具有原始设计的动态审美。观看史料,一个个出土的古代汉字都如一幅幅鲜活的画面,眼前重现出造字者曾经为之悸动过的场景。它是音符,是影像(见图8-1-3)。
进入商代,丝织品琳琅满目,服装设计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周代服饰设计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
2.魏晋至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在设计思想上更注重表现在物体的本身。这一时期经历的魏晋、隋唐、五代几个不同社会形态的变更,更注重实际的儒家学说和科学技术自然观的转变,从器物到对象风格的探索。唐代瓷器以青为美,说明中国古代设计理念曾向外在美倾斜,这个时期的设计产物十分注重外观的欣赏性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大批的佛寺、石窟兴盛起来。李春设计的赵州桥(见图8-1-4)是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桥,反映了当时桥梁设计的风格和技巧。唐代城市与宫殿的设计表明,中国的建筑设计已趋于成熟,唐都长安规划严整,分区明确,唐代宫殿尤其气势恢宏。
图8-1-4 赵州桥
3.宋元时期
宋代的设计日益趋于理性的规划和尝试。主要表现在对天文仪器、纺织、印刷技术的探索研究。汉代设计师已经设计了浑天仪,宋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改良其缺点,使浑天仪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由于工业生产的需要,宋代出现了32锭大纺车。此时在织机方面提花机已经初定形态。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形式上追求简洁优美。器皿上更是对尺寸比例要求甚微。各地名窑分别发展着不同风格的陶瓷制品,如汝窑的浑厚、官窑的典雅、钧窑的绚丽等。
4.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设计更加注重实务,注重对象意境。明清设计重要的成就是家具和园林。明式家具是我国明代形成的一项艺术成就,被世人誉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在世界家具体系中享有盛名。明式家具古朴典雅、结构严谨,材料纹理朴实,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敛和高贵,工艺制作和造型艺术的成就已达到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水平。
园林设计师的思想在《园冶》一书中有集中体现,内容用600余幅手绘插图,三卷文字,直观解读中国古代宅院,别墅营造的择地之要,相地风水,亭台门窗,墙垣屋宇,铺地装折,选石掇山,理水,以及草、木、花、竹营景之学。我国的园林造景手法是“巧手拈来,人宜景宜”,设计师会考虑天、地、时、物等诸多因素,通过精当的选址造景、规划建设出属于中国风的园林之美。
园林的设计关键在于精心营造。古典园林在叠山理水中,善于利用各种手法使得园林错落有致、富于变化,给人以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独特感受。园林“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是中国园林设计师追求的主流设计理念。园林比建筑更能表现出设计的目的性。
(二)西方设计的历史
1.手工艺时代的设计
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出现表明人们开始懂得怎样使用化学手段改变材料的特性,也标志着人类手工艺设计阶段的开始。
工艺美术运动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设计标准来拯救设计的危机,提出“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发挥材料本身特有的气质发掘。19世纪末一场名为“新艺术”的设计运动在欧洲卷起风波。尽管这时的设计仍然是形式主义,但毕竟打破了古典传统,为20世纪现代工业设计开辟了道路。自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是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在此期间,新旧设计思想开始交锋,传统手工艺设计逐步向工业设计过渡。
2.工业化时代的设计
图8-1-5 蒸汽机
由于工业革命的胜利,大机器生产日益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设计面临着广大的市场的需求。机械化始于美国的纺织业。纺纱机变革、织布机出现,水力以及蒸汽动力的应用(见图8-1-5)更是加紧了机械生产的步伐。一方面,因机器的广泛使用,一些拥有手工技艺的人逐渐放弃劳动力的廉价出卖,转变成操作机器的工人,手工艺受到很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传统的消费品因耗费时间耗费材料而逐渐被机器生产的低价位、高质量产品所取代,手工艺的创造力大大降低,但消费者也乐意接受这一改变,毕竟用可接受的价格去购买到称心的东西才是消费者需求的。
19世纪,打破了朴实无华的几何化设计。早期的机床设计为了美观使用了当时常见的艺术样式,后来工程师们通过调整机床的外形与其各部分的比例并采取标准化的方法,提高了生产工艺的精确性和机床质量,使之成为世界性的通用标准。
机械化的设计在铁路、厂房、悬索桥、铸铁穹窿的领域表现极为优秀,这些是19世纪机械化不朽的社会成就。机器生产在美国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确定了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模式和工艺。其特点是大规模批量生产、产品零件可更换。
图8-1-6 福特汽车
在一系列简化了的机械操作中使用大功率机器,这就是“美国制造体系”。怀特尼的标准化枪支制造就是针对“美国制造体系”而设计的,其部件可以应用于任何一支火枪。
汽车是美国最典型的消费工业品,最能反映美国工业设计的特点。德国人本茨发明了汽车,美国就是用“美国制造体系”来加快汽车的生产效率,福特T型车和流水装配线作业开始了美国的汽车革命(见图8-1-6)。
图8-1-7 《红屋》
机械化生产表明,工业产品必须根植于产品内部结构和实际功能,去掉外在的任何装饰。19世纪初期,机械化设计一直是主流设计思潮。
19世纪下半叶,与美国标准化设计相矛盾的欧洲传统艺术工业产品兴起。这是在装饰和机器生产极其不协调的情况下出现的。1851年,参观水晶宫博览会的17岁的莫里斯对机器化的设计产生极大反感,韦伯为他设计的《红屋》成为他和朋友“为生活而设计”的初次成功实践(见图8-1-7)。之后莫里斯更是热衷于“生活设计”。尤其是他的织物设计,多取材于自然界的清新质朴,这种风格和19世纪新艺术运动有着巨大关系。莫里斯的生活设计引发了欧洲大陆的新艺术运动,波及整个现代设计运动。
新艺术运动反对折中主义,重视自然和现实。在“整体艺术”思想盛行的文化氛围下,新艺术运动主张对人造生活环境进行超越的全面综合设计。
1907年10月,由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企业家和政治家组建了德意志制造联盟。他们支持工业生产,认为产品的劣质原因在于操纵者,因此他们致力于建立机器化时代的新的美学观。
现代工业设计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展起来,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现代主义流派。使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的“新建筑”掀起了建筑革命,奠定了现代主义的设计基础。1919年德国“包豪斯”的成立更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立体主义派生出的荷兰“风格派”大师蒙德里安绘画给现代主义设计很大启发。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艺术和建筑,大力提倡机械美和都市美,是对现代工业化的肯定。
20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工业设计影响力逐渐提升的时期。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设计、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掀起了后现代工业设计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