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验研究设计中的实验模式设计(1 / 1)

根据研究目的,结合被试选择与分配类型、自变量数量及操作程序、因变量测量方式等,实验研究法形成了多种设计模式在学前教育研究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为简明表示各种设计类型的实施状况,用下面的符号表示相应的因素:

R:表示被试是经过随机选择和分配的

G:表示组,实验组或控制组

-:表示虚线上面和下面的组是自然组,不是等组

X:表示一种实验处理,即实验的自变量

O:表示一次测试或观察,即实验的因变量的测量

— —:表示无实验处理

(一)单组后测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只有实验组,没有控制组,实验研究没有前测,只进行实验处理,然后测得一个实验结果。以单因素实验研究为例,该种模式可表示为:

G X O

单组后测实验设计是一种简单的、容易操作的设计方法,由于没有前测,因而有可能容纳较多的无关变量,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比较粗糙的研究模式,属于前实验设计,主要被用于提炼教育经验。

(二)单组前后测模式

这种模式同样只有实验组,没有控制组,但在实验处理前进行一次测验,在实验处理后进行一次测验,然后比较前后两次测验的结果来确定实验的效果。

1.单组单因素前后测

该种模式可表示为:

G O1 X O2

这种模式与单组单因素后测实验设计相比,由于增加了前测O1,可以对实验处理前后的差异进行对比,所得结论要准确一些。但是,由于只有一组被试,偶然事件、成熟、前测效应等无关因素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前后测得到的因变量的变化无法确切证明是自变量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该模式比较适用于能通过教育活动取得直接效果的因变量,如知识掌握程度、专门性技能和学科学习能力,不适于见效慢、更多依赖学生(学前儿童)身心成熟而较少依赖教育活动的因变量,如学生(学前儿童)的智力水平等。

2.单组双因素前后测模式

这种模式进行两个实验处理,对一组被试先进行一种自变量的前后测验实验,然后再对同一组被试进行另一种自变量的前后测验实验,用两次所得的结果比较两种自变量的优劣。这种模式可以表示为(式中“:”表示间隔):

G O1 X1 O2:O3 X2 O4

这种模式由于只有一组被试,前一实验处理有可能对后一实验处理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而该模式适用于较少相互影响的两个自变量,且实施过程中还应尽量减少前后测之间的影响,保持测量指标的统一。

(三)单组单因素重复前后测模式

这种模式同样只有实验组,没有控制组,实验研究只进行一个实验处理,但在实验处理前进行两次以上测验,在实验处理后进行同样次数的测验,然后比较测验结果来确定实验的效果。一般来说,各次测量之间的间隔时间是相等的。以前后各两次测验为例,该种模式可表示为:

G O1 O2 X O3 O4

这种模式按一定时间间隔对一个被试组作周期性的一系列测验,而把实验处理安排在这一系列测验的某两个中间,然后从实验处理前后的整个发展变化总的趋势和变化的连续性来判断实验处理的效果,因而也叫时间序列模式。该模式能够在系列前测与后测的整体发展变化趋势中了解实验处理的效果,但多次测验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可用于无法选择控制组,并可周期性对被试进行同一测验的研究问题。

(四)固定组(不等组)后测模式

这种模式是根据现有的自然组确定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施以实验处理,控制组不给予实验处理,实验处理结束时,对两个组进行后测,比较测定的结果。以单因素为例,该种模式可以表示为:

G1 X O

------

G2 — — O

这种模式使用了控制组,比单组模式效度要好,同时它是以自然组为单位,实验研究结果可推广性一定程度上高于随机分组。但由于被试不是随机分组,并且没有前测验,因此,很难说明实施实验之前被试具有可比性,后测验成绩之间的差别就不一定来自实验处理。该模式也属于前实验设计。

(五)固定组(不等组)前后测模式

这种模式同样是根据现有的自然组确定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施以实验处理,控制组不给予实验处理,两组都进行前后测验,然后比较前后两次测验的结果来确定实验的效果。以单因素为例,该种模式可以表示为:

G1 O1 X O2

------

G2 O3 — — O4

这种模式在实验研究法中应用最为普遍。这种模式由于有控制组,有前后测验比较,可以消除由于履历效应、被试成熟、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的影响,提高了研究的可靠性。但由于不是随机抽样,不能保障被试的代表性,会影响研究的可推广性,同时前后测验可能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变式,如:

G1 O1 X O2

------

--

G2 O3 X O4

这种模式是将两个组都作为实验组,第一组实验结束后,在第二组重复做一次,类似于第二轮单组前后测实验,如果O2>O1,并且O4>O3,则说明实验结果可靠。这种模式控制了偶然事件,可以保证实验研究的可靠性。

(六)等组前后测模式

这种模式是随机选择被试,并把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施以实验处理,控制组不给予实验处理,两个组都进行前后测验,然后比较前后两次测验的结果来确定实验的效果。

1.等组单因素前后测模式

该种模式可以表示为:

R G1 O1 X O2

R G2 O3 — — O4

这种模式随机取样,保证了被试的代表性;通过前测可以检验随机分组是否存在误差,确认两组的同质性和可比性;但前测与实验处理对实验效果可能会有交互作用,从而影响实验的可靠性。

为考察前测是否影响实验效果,该模式可通过增加一个不进行前测的控制组设计实验,基本模式可以表示为:

R G1 O1 X O2

R G2 O3 — — O4

R G3 — — O5

2.等组多因素前后测模式

两个实验因子或多个实验因子的等组前后测验也叫多重实验处理设计,其基本模式可以表示为:

R G1 O1 X1 O2

R G2 O3 X2 O4

R G3 O5 X3 O6

这种实验处理设计可以同时比较几种不同的实验处理,可以提高实验的研究效率。

以上主要介绍了学前教育研究中,尤其是学前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中常用的设计模式,除此之外,还有等组后测、所罗门四组设计等多种模式。实验处理方面,以上也是学前教育研究实际,主要介绍了单因素或双因素实验,实际教育研究中,多因素实验比单因素实验设计复杂,结果解释也较困难,对研究者有较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