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献研究法概述(1 / 1)

一、文献研究法的含义与特点

(一)文献与文献研究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意为文献即是贤者及其学识的典籍记录。我国1983年国家标准局批准颁布的《检索期刊编辑总则》(GB 3468—83)中,称“文献”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切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解释表现出文献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知识、记录和载体。知识构成了文献的内容,是文献的核心成分;记录是指将知识记录在载体上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如文字、图形、音视频等;载体是指文献的形态或存在方式,如图书、期刊、电子光盘、数据库等。

文献研究法是指通过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作出恰当分析和使用的问题。文献研究法既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也是任何一项研究过程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和环节,是研究的基础并贯穿研究的始终。

(二)文献研究法的特点

文献研究法与其他研究方法在资料的来源和获取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其研究具有自身的特点。

1.历史性

从时间角度看,文献研究法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无论是上下五千年的远古文献,还是现代乃至当今的文献,只要是先于研究者当前研究的成果,研究者都可进行研究。文献研究法的历史特性是一种相对性,即相对于今天来说,昨天就是历史。由于文献研究法是对“历史”的研究,无须同人打交道,只是对前人的研究数据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和研究,并不会使收集的资料发生变化。研究结果不会因为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而形成较大的误差。

2.灵活性

从操作角度看,文献研究法不受时空限制,具有相当强的灵活性。如文献研究可不用亲临现场,在研究时不受教育环境、学校、工作计划,以及学生、教师、家长等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在时间上,既可在工作时间研究,也可在业余时间研究。教师也可利用寒暑假进行研究。研究者可灵活安排时间,或几天时间,或日积月累,研究数载。

3.继承性和创造性

文献研究法的运用本身就是一种继承与批判的过程。文献研究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比较和借鉴,通过检索、收集、鉴别以及研究与运用这一系统化过程,最终实现对某一时代或社会教育现象的某些特点进行描述的评论,分析其形成的客观原因;对原有文献重新组合、升华,从而找出事物间的新联系、新规律、形成新观点、创造出新理论。

运用文献研究法进行教育研究有诸多优点。第一,文献研究法是最经济的研究方法。一般收集文献资料主要是通过图书馆或资料室中现成的图书、期刊,或者网络数据库等途径,其费用相对低廉,效率却较高。第二,文献研究法可以研究那些年代久远及无法再现或接触不到的调查对象,如历史事件。第三,文献研究法具有间接性、无反应性的特点,所以也不会因研究对象不配合而对收集资料产生影响。虽然收集资料的工作有可能因为调查者的主观因素而产生偏差,但所收集的资料本身不会发生变化。

文献研究法也有不足之处。第一,许多文献的价值难以判断,质量难以把握。第二,对于一项专门的研究来说,既有的文献往往不够系统、完全,无法圆满地说明问题。特别是历史性文献。第三,有些文献资料很难获得,而且往往是越有价值的文献越难搜集。第四,许多文献资料由于并非为调查研究课题的需要而编制,因此缺乏标准化的形式,难以编录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