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种情况,王超只能率军撤退。毕竟他现存的粮草有限,几万人的大部队,每天即使不打仗,也要消耗不少军粮。
灵州已失,这让宋朝上下悔恨不已,但宋朝只能面对这种结果。如果没有那么长时间的争论,早点儿拿主意,灵州可能就保住了。可一切事情都不允许假设。更要命的是,辽国这时候不断派出兵力,偷袭关南地区的市镇,宋辽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了。
此时,有人建议与李继迁讲和。一向不喜欢战争的宋真宗觉得,也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了。如今李继迁盘踞在灵州,再想夺回灵州已经不现实了。这个地方虽然不是太重要,但毕竟是宋朝的国土,如今落入李继迁手里,宋真宗心里还是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随即,宋朝派出使臣与李继迁讲和。这次李继迁也没有以往的执拗,接受了宋朝的讲和。宋真宗授李继迁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五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对于宋朝这一系列的封赏,李继迁欣然接受。也就是这时候,包括定难五州以及灵州在内的所有五千里之地,都成了李继迁的地盘。之后,李继迁及其后代将以此为基地,不断扩展疆域,西夏王朝的雏形已经初见端倪。
当然,宋朝为表诚意,还将李继迁的谋臣张浦送还了回去。这让李继迁很满意。在他与宋朝周旋的这些年里,张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李继迁依然不满足,他名义上接受了宋朝的加封,但对宋朝边境市镇的围攻却没有停歇。这次,李继迁把注意力投向了麟州。
麟州这个地方,有必要说一下。稍微了解点儿杨家将故事的人都知道,麟州就是杨继业的故乡。他以“杨无敌”闻名,而他的大儿子杨延昭更是将辽军打得抱头鼠窜。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的遂城之战,杨延昭以六千余人对峙辽军十万人,竟然用冰冻遂城的方法逼退了辽军,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麟州这个地方因为地处边关,那里的老百姓天天都面临着大战的威胁。这就养成了麟州百姓好斗的习性,青年人的志向就是当兵,在军队建功立业,光耀门楣,封妻荫子。
李继迁这次似乎忽略了这点,他把注意力放在了麟州。不过,选择此地注定会成为李继迁的失误。这是后话。
且说李继迁率领两万精锐部队攻打麟州(23),麟州当时的守军也就三千余人,李继迁或许觉得,自己两万人攻打一个小城池,应该轻而易举。论城墙坚固,麟州不如灵州;论守城将士,麟州没有灵州多。怎么说,自己都能轻易将麟州攻下来。
可李继迁忽略了麟州最为重要的两点:地利与人和。从天时角度上讲,李继迁占有绝对优势,可偏偏这场战役的死结就在这里。当李继迁带领精锐攻打麟州时,麟州竟然岿然不动。这更加刺激了李继迁,如果自己连这个小小的麟州都打不下来,以后还怎么开疆拓土?!于是,李继迁命人继续对麟州实施打击,可麟州就是固若金汤。党项军队的尸体堆积如山,麟州却始终稳如泰山。就这样,李继迁在麟州周旋了一个多月,麟州守城将士却越打越精神。
无奈之余,李继迁决定切断水源,让麟州自动瓦解。这无疑是一个绝招,如果麟州的水源被切断,城内的水就坚持不了几天,到时候,麟州城不攻自破。从内部进行瓦解之策,让李继迁有些扬扬自得,反正他的两万多人都在城外守着,等时机一到,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进城。
李继迁派人不断关注着麟州城内的情况,等待麟州城内发生哗变,他就可以一举拿下麟州。第一天,麟州城内没有动静;第二天也是如此;到了第三天,城内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长时间没有水,守城将士都焦急万分。
李继迁似乎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李继迁翘首以待时,第四天竟然变天了,随即乌云滚滚,有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氛围。宋朝守将们看着天空中聚集的云层,顿时大喜过望。
这就叫天无绝人之路。
不久,天降瓢泼大雨,麟州城瞬间就有水了。听着麟州城墙上宋军将士的欢呼声,李继迁看了看如注大雨,只能仰天长叹。当年诸葛亮算计好了要烧死司马懿,可偏偏天降大雨,谁能左右天公的意愿呢?如此继续对峙下去,已没有任何意义。况且党项人已经围困了一个多月,早已兵疲将乏。这种情况下,只能撤兵。(24)
于是党项部众便从前线撤出。这时候,麟州的守城将士竟然冲出城门,追击李继迁撤退的大军。党项军队顿时乱作一团,被宋军狙杀者不计其数。等李继迁在慌乱中逃出宋军追击的范围后,清点人数时,才发现自己带出的两万精锐,竟然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死在了这次战斗中,身边只有六千余人尚存。
此后,李继迁看见麟州守将就如同辽军看见杨延昭一样,只好避而远之。
然而,随着李继迁势力不断崛起,那些西域的诸多小国家就坐不住了。李继迁的存在已经威胁到了它们的安全。宋朝管辖灵州之时,它们尚且还能与宋朝和平相处,但党项可不是宋朝,李继迁的野心太大,他必将夺取河西之地。如此一来,它们就成了李继迁的附庸,任由李继迁宰割。
可是再小的国家也是国家,李继迁如果来攻取,它们将面临失去家园的威胁。
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二月,宋朝与辽国刚刚休战。此时吐蕃六部的首领潘罗支便派遣咩逋族蕃官成逋到镇戎军(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向宋朝求助。
这里简单说一下镇戎军。此前这个地方没有守军,就是因为李继迁不断骚扰,宋朝才设置了镇戎军,防止李继迁进军。潘罗支的使臣到达镇戎军后,表达了潘罗支的请求,希望宋朝与吐蕃一起夹击李继迁。
成逋的话虽然重要,但宋朝守将还是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吐蕃的官方文牒,担心成逋是假冒的。他们害怕成逋是李继迁派来的人,想通过这种办法来获取镇戎军的信任,进而谋取镇戎军。
宋朝守将询问成逋如何自证身份,成逋却没办法自证。守将们便让人带领成逋去休息,说联盟之事要与众将商议,成逋便退下了。
军营里的守将就是否有必要与潘罗支联盟围攻李继迁之事进行了商谈。那些武将觉得不能确定这个成逋的身份,因此不能相信他的一面之词。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万一这个成逋是李继迁的人呢?或者他就是潘罗支的人,但如果潘罗支与李继迁联盟,派出这样一个人来麻痹镇戎军,到时候党项人和吐蕃人都来围攻镇戎军,问题就严重了。
这时候,身边有人建议,既然成逋不能自证身份,那就将其当作细作来对待,以观后效。
然而,逮捕成逋的消息却走漏了。成逋听说宋朝守将不相信自己的身份,便趁着夜色逃走了。宋朝守将马上派人去追击,但此时成逋只顾逃命,已经慌不择路,最终失足坠崖而死。
这时候,潘罗支才知道消息,宋朝也听说了这件事。但此时成逋已死,宋真宗便处罚了镇戎军主要领导,还令人将成逋厚葬于渭州。(25)潘罗支悔恨自己考虑不周全,导致自己的得力干将失足而亡。
这件事,不久就传开了。李继迁自然也听说了这件事。按照李继迁的观点,宋朝此举无疑得罪了潘罗支。潘罗支好心联合宋朝,最终被宋朝边将搞成这样,潘罗支一定想要报仇。
李继迁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他派出使臣去拉拢潘罗支,希望潘罗支和自己联手,共谋大业。
李继迁放还了吐蕃六谷部归降党项的人,并派人再次送铁箭给潘罗支,希望与潘罗支结好。但李继迁的举动,并没有让潘罗支心动。潘罗支对于李继迁的热忱以待,也没有回应。(26)
对于潘罗支这种态度,李继迁不能容忍。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就彻底消灭。
三月,李继迁便开始了与吐蕃潘罗支的较量。
李继迁兵犯吐蕃,潘罗支严阵以待。两个部落打了好几次仗,双方不分胜负。但因为李继迁是主动出击,而潘罗支则是严阵以待,几仗下来,反而是潘罗支的胜利更多一些。李继迁的一些百姓和牲畜,也都被潘罗支夺取了。(27)
即使这样,潘罗支还是不敢与李继迁进行大规模战斗。因为潘罗支有顾虑,他害怕宋朝到时候来攻打自己,他就会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这对于党项人而言,也是致命的。
所以,当务之急,应该是与宋朝讲和,主动归附宋朝。这样一来,潘罗支面对的就只有李继迁一个敌人了。于是,潘罗支派遣吴福圣腊带着大批的财宝去面见宋真宗。
在见到宋真宗之后,吴福圣腊表明了吐蕃人的态度:愿意归附宋朝。而且吴福圣腊还带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那便是吐蕃已集中六万骑兵准备对李继迁进行攻击。这次吴福圣腊出使宋朝,除了表示愿意归附宋朝外,当然还是想请宋朝发兵攻打灵州,到时候潘罗支自然也会攻击灵州,两方大军压境,灵州就会重回宋朝手中。(28)
吴福圣腊带来的这些消息,对宋朝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随即,宋真宗授潘罗支为朔方军节度、灵州西面都巡检使。当然也给这位出使宋朝的吴福圣腊加封了官职,授他为安远将军,并与其约定好时间,与潘罗支一起攻打李继迁。(29)
吴福圣腊得到了宋朝的许可,便兴高采烈地回去了。
这次,宋朝与吐蕃的关系确定了下来,即使宋朝不出兵,潘罗支也可以放心攻击李继迁而不用担心宋朝在背后袭击自己。
不巧的是,吴福圣腊带着吐蕃人在回去的途中路过西平时,被李继迁的斥候看到了。随即,李继迁派人袭击了吴福圣腊,并将宋朝奖赏给吴福圣腊的所有东西都抢走了。那些跟着吴福圣腊的随从也被李继迁诛杀,只有吴福圣腊侥幸逃脱。李继迁打开抢夺来的东西一看,原来是宋朝授予潘罗支的官印和官告。(30)
这件事让潘罗支抓狂不已,对李继迁的仇恨也加深了一分。李继迁与潘罗支的缠斗,就此展开。
不过此时,李继迁总想着不断扩张地盘,为党项人争取更多的生存之地,没有时间顾及潘罗支的感受。此前攻打麟州被阻,南下和东进攻宋的愿望落空;北方是辽国,兵强马壮,人力物力远非党项人所能比,也不敢惹。李继迁便将目光投向了河西地区。这些地方沃野千里,而且直通西域,只要拿下了河西诸地,他的疆域面积就能翻一番。
但是河西地区那么大一片,到底从何处入手,一时难住了李继迁。此时,李继迁的谋臣张浦给他提出了建议:先拿下凉州。因为凉州是西域要塞,历来都是扼守中原的门户。况且,只要夺取了凉州,潘罗支也就失去了河朔一带的控制权,对党项人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李继迁觉得张浦说得非常有道理,看来还是读书好,读了书方知天下大势,方能运筹帷幄之间。这些年来,在与宋朝不断的战斗中,让李继迁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强大,就得有长远打算。而做长远打算的基础,是文化。
于是,李继迁把目光投向了凉州。但是李继迁很清楚,如果直接兵出西平府,势必会引起宋朝的注意,也会引起潘罗支的警觉。这种情况下,就得声东击西,打乱宋朝和潘罗支的视线,这样他才能夺取凉州。
所以,李继迁制订了一个声东击西的计划。他派出一部分大军去攻打庆州、环州(31),给外界造成他要攻打环、庆的假象,麻痹宋朝,也麻痹潘罗支。宋朝因为失去灵州,不敢轻易出兵,只能被动防守。李继迁派出的这支大军,并不是真正想要攻打环、庆两州,只是骚扰两州,让这两个地方的宋军将士不能休整。李继迁给部队下达了命令:他攻下凉州之前,不能撤掉攻打环、庆的军队,一切事情由张浦和李德明全权负责。
这支队伍就与环、庆地区的宋军相持不下。李继迁亲自带着党项大部队去了凉州,把西平府交给了儿子李德明和军师张浦。
这招声东击西明显起了作用,宋军主力被吸引住了。
趁着空当,李继迁率领大军星夜奔向凉州。而这时候的潘罗支,也在关注着党项部队攻打环、庆地区的情况,根本没有料到李继迁会来攻打凉州。
当李继迁的大军到达凉州时,守在凉州城墙上的吐蕃人傻眼了。他们没想到,李继迁竟会忽然从天而降。
随即,李继迁命人攻打凉州。凉州城虽然坚固,但面对党项人的猛烈进攻,依然无法抵抗。不久,凉州城就被攻破。潘罗支肠子都悔青了,他早该预料到李继迁会来这么一招。当时李继迁命人攻打环、庆时,他就有过隐隐的担心,怕李继迁是佯攻。没想到,李继迁果然是做戏,其真正目标是凉州。
凉州已失,潘罗支后悔莫及。(32)
无奈之余,潘罗支决定率领吐蕃人投降。不过这不是真正的投降,而是潘罗支的一招“诈降”。
事情的经过大概这样的。
李继迁破了凉州之后,大喜过望。尽管此前他对偷袭凉州的战争做了预估,也有充分准备,但没想到会这么容易得手。获胜之后,李继迁在凉州犒赏三军。
但凉州陷落,对潘罗支来说可是要命的。李继迁这一招,打乱了他的部署。但潘罗支不甘就此沦为李继迁的俘虏,于是,他心生一计:投降。
潘罗支派出亲信去凉州找李继迁,拿着自己的降书,希望李继迁接纳自己。
看到潘罗支的降书,李继迁喜出望外。此前,他多次派人拉拢潘罗支,希望潘罗支弃暗投明,归到自己麾下,可这个潘罗支和李继迁一样,是个不愿意被人领导的主儿,只想自己当家做主。此后,两人相互之间打了几仗。不承想,随着凉州的陷落,潘罗支终于认清了形势,主动请降。(33)
李继迁很高兴,对潘罗支的使臣款待了一番,并表示,他接受潘罗支的归降,还会给潘罗支重要的领导岗位。
于是,一场投降的事宜就此展开。潘罗支与李继迁就归附之事,进行多次交涉。那些代表双方意愿的使臣,也都奔走于通往双方营帐的路上。不久,潘罗支又派出了使臣去面见李继迁,商谈具体投降事宜。按照潘罗支的意见,他会在自己的驻地举行隆重的仪式,邀请李继迁来招降吐蕃六部的人。
听到潘罗支的意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继迁马上就答应了。但这时候,李继迁身边的人规劝李继迁提防有诈,李继迁却觉得,潘罗支已经没有任何理由来对抗党项人。
此时,从后方赶来前线的军师张浦也告诫李继迁,这极有可能是潘罗支的诈降之策,万不可草率行事。张浦还拿出吐蕃人的习俗警告李继迁,说吐蕃人素来以忠义著称,如果在战斗中有人投降,那么他们一家人都会因此受到羞辱,几辈子都翻不了身。而这个时候,潘罗支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这次主动请降,到处透露出诡异。(34)
李继迁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觉得潘罗支已经没有资格和自己较量了。现在的党项人,随时都能灭了潘罗支。潘罗支这一刻主动请降,是为了保住他的部众和百姓。(35)
张浦规劝不了李继迁,只能让他万事小心。李继迁大笑着去招降潘罗支,不过众人对他的规劝,让他还是格外警惕。
李继迁带着随从到达了约定归降的地方,潘罗支亲自迎接,并表达了自己的请降意愿,这让李继迁很高兴。随即,潘罗支又举办了一场大型宴会,以此庆贺吐蕃对党项的归附。在这场大会上,李继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他放松了警惕。
接受归降仪式结束后,潘罗支请李继迁先回凉州,而他则收拾整顿人马,随即率大部队到凉州归附。李继迁因为受到了潘罗支的极高礼遇,便同意了潘罗支的请求。
于是,李继迁便带着亲信回去了。
潘罗支列队恭送李继迁上路。李继迁便在微醺之中,被众人裹着往回走。腊月的寒风,吹刮着众人,李继迁有些清醒,便命人快马加鞭回凉州。
看着李继迁率部而去,潘罗支的嘴角扬起了一丝奇怪的笑容。
李继迁走出吐蕃的地域没多久,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就在他率军走到半路时,天空中忽然飞来一阵箭雨。李继迁的一些随从躲避不及,瞬间落马,其余人都向李继迁身边靠近,保护李继迁的安全。然而,箭雨并未停歇,而是更密集地落向了李继迁。
李继迁身边的人不断被箭雨射翻在地,即使是李继迁本人,也中了数箭,血流如注。李继迁最终被几个生死护卫从箭雨中掩护着逃走。潘罗支的箭雨,依然一阵紧过一阵。(36)
几个人护送着李继迁回到凉州时,李继迁已然奄奄一息。李继迁命人赶紧往西平府赶,因为潘罗支一定会追到凉州来,众人从命。李继迁命令赶紧将儿子李德明召至跟前,交代后事。
李德明听说父亲遇伏,便快马加鞭从西平府奔来。最终,这对父子见面了。李继迁强撑着最后一口气,开始交代后事。当然,李继迁跟前,还有那位他非常器重的军师张浦。这个人是他的托孤大臣,也是他留给儿子的财富。
李德明素有大志,李继迁对此很放心。他死之后,李德明一定会将党项的事业不断巩固拓展。但他还是有些体己话,需要交代清楚。李继迁几十年的戎马生涯,让他看清楚了党项人的处境,那些用鲜血换来的经验,必须对儿子交代清楚,否则他不放心。
面对泪眼婆娑的李德明,李继迁苦笑着,让儿子不要哭,俗话说老子不死儿不大。李继迁对儿子嘱咐了以后与宋朝的相处之策。李继迁说,我死之后,你要统领好党项人,把这份家业守护好。我相信你的能力,我把张浦留给你了,凡事多向他请教。对于与辽国的关系,辽因为与党项有姻亲,也从未在边境上发动战争,只需要逢年过节时给辽国上贡就好了。但对于宋朝,一定要表示出自己的态度,他们听说我去世后,一定会大兵压境。等我死后,你就给宋朝上书,主动请求投降。如果宋朝不同意,你就一次次上书,直到他们同意为止。(37)
最终,李继迁对托孤大臣张浦也交代了后事:我们是一起起事闯**事业的,这二十几年来,我们一直亲如兄弟,相互扶持,才有了这份家业。如今党项人依靠定难五州,盘踞在西域之地,已然与辽、宋形成了鼎立之势。我死之后,你要全心全意辅佐德明,守护好咱们老兄弟打下的这份家业。张浦感激涕零,不知所言,只是不断地点着头。(38)
如此,一代枭雄李继迁死了。他把家业,留给了儿子李德明。
李德明继位之后,执行了李继迁的政策。他主动向宋朝请和,西夏与宋朝之间,有了一段几十年的和平期。
当然,李继迁死之后,李继捧还健在。宋真宗便重新给了李继捧永州别驾之职,但对他依然不放心,毕竟他是党项人高级别的首领,因此派出监军监视李继捧的一举一动。到了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一生碌碌无为的李继捧去世了。(39)
至此,宋朝与西夏二十多年的战争告一段落。
然而,宋朝的边境依然不平静。那些隐藏的力量,正在逐步显露出来,威胁着宋朝的根基。
(1) 《宋史·本纪第七》:“二月,环、庆部署言西凉府潘罗支集六谷蕃部合击李继迁,败之,继迁中流矢死。”
(2)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六》:“二月丁巳,环庆、鄜延部署相继以闻,且言阿移尚幼。辅臣等请降诏招谕,阿移及其部下能相率归顺者厚加爵赏。”
(3) 《宋史·列传第二百四十四》:“继捧陈其诸父、昆弟多相怨,愿留京师。”
(4) 《西夏书事·卷三》:“吾祖宗服食兹土逾三百年,父兄子弟列居州郡,雄视一方。今诏宗族尽入京师,死生束缚之,李氏将不血食矣!奈何?”
(5) 《西夏书事·卷三》:“诈言乳母死,出葬于郊,悉以兵甲置丧车中,挈其家族数十人出奔蕃族地斤泽,泽距夏州三百余里。继迁出其祖思忠像,以示戎人,戎人拜泣,从者日众。”
(6) 《西夏书事·卷三》。
(7) 《西夏书事·卷三》:“夏五月,战于葭芦川,不克。继迁数寇河西,银、夏诸州无宁日。太宗令银、夏、绥、宥都巡检使田钦祚与西上(外门内合)门副使袁继忠率兵巡护。继迁从槅柞岭引众拒之,战于葭芦川,不胜,弃铠甲走。”
(8) 《宋史·列传第二百四十四》。
(9) 西夏政权的发祥地之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子村。
(10) 《西夏书事·卷五》。
(11) 《宋史·列传第二百四十四》。
(12) 《宋史·列传第二百四十四》。
(13) 《西夏书事·卷六》:“五月,合党项诸族,兵围灵州。索使人张浦。”
(14) 《宋史·列传第十三》。
(15) 《西夏书事·卷六》。
(16) 《西夏书事·卷七》。
(17) 《西夏书事·卷七》。
(18) 《宋史·列传第三十七》:“李继迁陷清远军,以超将西面行营之师御之,徙帅永兴军。”
(19) 《西夏书事·卷七》。
(20) 《西夏书事·卷七》。
(21) 《宋史·列传第六十七》。
(22) 《西夏书事·卷七》。
(23) 《西夏书事·卷七》:“六月,围麟州,知州事卫居实击败之。”
(24) 《西夏书事·卷七》:“八月,大雨,河防决。雨九昼夜不止,河水暴涨,防四决,蕃汉漂溺者无数。”
(25) 《西夏书事·卷七》:“罗支遣咩逋族蕃官成逋至镇戎军,请会兵讨保吉。边臣以无文牒疑为诈,护送部署司,成逋惧而逸,马蹶坠崖死,真宗令渭州以礼葬。”李继迁被宋朝加封,赐名赵保吉。
(26) 《西夏书事·卷七》:“保吉闻之,引众自灵州出屯鏊子山,放还六谷投去蕃部,遣人复送铁箭罗支,称已纳款朝廷,愿与结好,罗支不答。”
(27) 《西夏书事·卷七》:“潘罗支数与继迁战,夺人畜甚众。”
(28) 《西夏书事·卷七》。
(29) 《西夏书事·卷七》。
(30) 《西夏书事·卷七》。
(31) 《西夏书事·卷七》:“攻环州,围洪德寨。”
(32) 《西夏书事·卷七》:“是时,境内日窘,抄掠鲜获,尽籍五州丁壮,大会诸族于盐州,声称分屯橐驼、车箱峡两路入攻环、庆。而潜移兵取西凉,袭破其城,执惟清杀之,悉逐居人城外,据其府库,复府名为州,兵势复振。”
(33) 《西夏书事·卷七》:“罗支见势盛,伪使请降,保吉坦受之。”
(34) 《西夏书事·卷七》:“张浦曰:‘兵务慎重,贵审敌情。罗支倔强有年,未挫兵锋,遽尔降顺,诈也。不若乘其诡谋未集,一战擒之,诸蕃自伏。若悬军孤立,主客势殊,未见其可。’”
(35) 《西夏书事·卷七》:“保吉曰:‘我得凉州,彼势已促,力屈而降,何诈之有?况杀降不祥,尔勿疑,以阻向化之心。且先返西平,我当抚安余党,以免后患。’”
(36) 《西夏书事·卷七》:“于是罗支阴集六谷诸豪及者龙族兵数万,合击之于三十九井,保吉大败,中流矢,奔还灵州。”
(37) 《西夏书事·卷八》:“保吉创势日增,自度孤危,嘱德明曰:‘尔当倾心内属,一表不听则再请,虽累百表,不得请勿止也。’”
(38) 《西夏书事·卷八》:“又谓张浦曰:‘公等并起等夷,谊同兄弟,孺子幼长兵间,备尝艰苦,今俾以灵、夏之众,虽不能与南北争衡,公等戮力辅之,识时审务,或能负荷旧业,为前人光,吾无憾矣!’”
(39) 《宋史·列传第二百四十四》:“景德元年病剧,上言有子永哥不肖,乞配春州。帝以其病语,乃授永州别驾,诏监军察之。寻卒,赠威塞军节度使。克文亦死,赠岳州防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