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有一天,孔子突然跟学生们感叹:“你们这些年轻人,为什么不好好学《诗经》呢?《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孔子认为诗的四个最重要的作用。此外,我们可以从《诗经》中学到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
“可以兴”:“兴”是抒发感慨,引出话题,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如,我们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可以先引用一句诗,然后再讲后边的内容。我原来主持节目的时候,也常用到起兴这种手法。上台先来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然后再讲当天的主题。
“可以观”:孔子认为可以在《诗经》中看到民风,比如了解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什么,那里流行的价值观是什么,人们是怎么表达思想和情感的。
《诗经》中的《风》有很多来自南方小国。在森林里,人们一边砍树、割草,一边唱歌;或者在水边,一边干着活,一边唱歌。周围都有绿色的植物,植被覆盖得很好,歌声不用太高,温声细语,悠扬动听。
我们听一个地方的诗和歌,就能感受到当地的民风。比如,太行山区的开花调,藏族地区跳的锅庄舞,都能让人感受到民风民情,这就是孔子说的“可以观”。
“可以群”:就是诗歌有凝聚作用,可以把大家团结起来。当一群人共吟一首诗的时候,情感会产生共振,形成集体认同感。“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出征之前,大家一起念的诗。
“可以怨”:人们通过诗提出不同意见,表达自己的感慨。诗歌是社会非常重要的黏合剂、调味品,可以调剂社会氛围,比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孔子希望年轻人多学点诗歌。孔子还讲过“不学诗,无以言”,可见他对诗歌的推崇。
孔子讲完《诗经》可以“兴”“观”“群”“怨”之后,接着说“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迩之事父”:“迩”是近的意思。往近处、小处说,《诗经》中蕴含的道理可以让家庭和睦,让你可以为你的家族做出贡献。
“远之事君”:往大了说,《诗经》中蕴含的道理可以让你为国为民,侍奉君主。
孔子最后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到这一句话,方向突然转了。孔子在前面已经讲到事父事君,最后突然来了一个更接地气的,说最不济,通过《诗经》还能多认识点鸟兽草木之名。
《诗经》中,“参差荇菜,左右芼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诗句都提到了植物。
千万不要小看识别鸟兽草木之名,如果一个人真的见到什么植物都能叫出名字,或者见到什么动物都能知道是哪个纲、哪个目、哪个科、哪个属,那这个人的修养不会差。
《知识大迁移》这本书讲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实验所验证的观点:一个人的知识积累情况会影响他的认知水平。
比如有人说,网络时代不用知道很多事,因为有搜索引擎,遇到不懂的,上网搜索一下就什么都知道了,学很多东西没用。
这种认知很浅薄。脑海里没有相当的知识储备,都不知道应该在网上搜索什么。你脑海中原来有什么是很重要的,尽管搜索引擎上拥有一切,但你脑海中没有知识储备,你就不能把它充分利用起来。
而且,当一个人脑中空空如也的时候,它影响的并不是这个人不能言之有物地去和别人说话,而是空空的脑袋孕育不出有价值的思维方法,也不会产生深刻的观点。
所以孔子讲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实也是一种提升自己修养的可靠的办法。
我们都应该好好读一读《诗经》。很多人让我讲《诗经》,可我自认为目前水平不够,讲不了。今后好好研习《诗经》,等学有所成,就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