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经常会讨论关于举荐人才的问题,这是人力资源领域非常重要的话题。
孔子说,如果你听说所有人都讨厌一个人,都说他不好,你需要考察,要警惕。假如有一个人,所有人都说他的好话,都很喜爱他,也要去考察。
所有人都说他坏的那个人未必坏,都说他好的那个人也未必好。都说他好,很有可能这个人是“乡愿”,而孔子“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愿),恐其乱德也”(《孟子·尽心下》。而“众恶之”的人,有可能因为坚持原则而得罪了很多人,有人说他的坏话,其他人也以讹传讹,于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要想真的了解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当一个人被众人喜欢,或者被众人讨厌时,这是不正常的。一个人有人“好”,也有人“恶”,才是常态。
不要轻易地随大溜,要以批判性思维看待所有的人、事、物。
《乌合之众》这本书讲到“羊群效应”——我们很容易跟着别人发表意见。有一句诗讲得特别好,叫“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所以,不能轻易地通过大家的评论而认定一个人的德行。
要做到“必察焉”,要努力地去观察、去考验、去了解。核心还是孔子所说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