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疾”是担心、害怕的意思,君子担心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之后,“名不称焉”。
“名不称焉”有两种解释,我觉得都有道理。
第一种解释是不被别人知道,没有流芳千古。这样理解能够说通。
《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是一本用科学手段研究心理学的著作,作者用了三十年时间做了大量的对比实验,最后得出结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所做的各种努力、各种折腾,其动力都是来自怕死。我们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还有人记得自己的名字,有人给自己立塑像,有人称颂自己,渴望永垂不朽,这也是因为怕死——我们在努力地战胜死亡。既然肉体无法战胜死亡,那就让名声和影响力去战胜它,让自己永远地活在人们的心中。
这个解释符合《怕死》这本书所做的研究,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不像孔子的原意,因为孔子经常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
第二种解释认为,“名不称焉”可以解释为名不副实。孔子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名扬四方了,到了晚年,几乎成了国宝级的人物。无论是鲁公还是三家贵族,都经常跑来向孔子请教。孔子也很勤奋,不仅教书育人,而且删诗书、定礼乐、写《春秋》,留下那么多的文字。他知道自己名气很大,但他始终担心自己配不配得上这样的名气。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是担心在盖棺论定之时,自己是否配得上大家给予的荣誉。
希望我们能像孔子这样思考问题,尽量让自己在活着的时候做到实至名归,对得起别人的信任,让求名这件事情成为我们前进的驱动力,而不是为名所累。如果一个人没有德行,却坐在很高的位置上,德薄而位尊,这是十分危险的。
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名不称焉”是名不副实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