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如何掌握沟通的技巧(1 / 1)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这句话说得多好!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应该与别人说话、聊天,告知他一些事情,甚至是指出他的问题,给他提一些建议的时候,隐瞒了,后果就是错失人才,错失交往机会。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管不住嘴,不该说的时候还要说,这就是急躁,是失言。

人一旦急躁,就容易言语有失,如同人们常说的,人有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两只耳朵,但只有一张嘴。与这张嘴相关的事有两件: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尤其在古代,一失言,就有可能惹来杀身之祸。

最后,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智慧,要看他是不是能够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做出一番功绩;要看他能否做到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不失人也不失言的核心,是他要拥有精准的判断力,否则就很难知道对方是可与之言还是不可与之言。这也是最大的难点。

在这段话中,孔子直接给出了结论:要既不失人,又不失言,该说话的时候,该指出别人缺点、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一定要坦然相告;一旦发现情形不对、环境不允许、对方跟自己不是一路人,则要学会闭嘴。

孔子只在此节描绘出了这种境界,但没有讲在细节上应该怎样操作。我们很难单从这一句话就做到不失人也不失言,这需要经历漫长的修炼,东方的智慧常常值得我们用一生来领悟。

西方的著作对此也有论述。在《关键对话》中有一个原则:保证百分之百的尊重加百分之百的坦诚。这符合孔子早已教给我们的“既不隐瞒,又不急躁”。

《关键对话》给出了具体的步骤,首先你要能够做一个双核的对话人:一部分精力用来观察今天谈话的氛围,另一部分精力用来思考谈话的内容。当觉得谈话氛围不对时,优先调整氛围,比如塑造共同目标,向对方道歉,反映对方的情感,复述对方的话,等等。

气氛缓和以后,再来继续表达内容。表达内容时也要注意技巧,比如陈述客观的事实,坦诚地讲出自己的感受,最后提出具体的要求,等等,一切以平等的对话、尊重对方的情绪为原则。

东方和西方的教学方式是不一样的。东方的境界常常很高妙,孔子所说的这句话,确实值得我们反复玩味,也许到六七十岁的时候,我们才能突然领会到其中真意,感受到这种状态。

学习与成长需要参考东西方不同的知识,互相补充,互为利用。我们很难一步达到孔子所说的境界,但可以利用西方的工具,比如《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等书中提及的原则,帮助我们过好当下的生活,朝着不失人也不失言的目标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