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孔子对自己的评价(1 / 1)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晚年与子贡待在一起。人到了一定年纪后,会经常发出感慨。

孔子每天都在沉思,回顾自己的一生。他经历了那么多大风大浪,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四处游说,奔走呼号,希望天下归仁。现在,他七十多岁了,忽然觉得好像没有被人重用过,这一生似乎没能做出一番了不起的事业。

有一天,孔子突然说了一句:“没人了解我。”子贡就问他为什么发这样的感慨。在子贡看来,夫子有那么多的学生,甚至很多国君都来向他请教,可谓名扬四海,为什么会发出“没人了解我”这样的感慨呢?

孔子经常说“不患人之不己知”,但此节又透露出他对“人之不己知”还是很在乎的。在此,孔子给自己做了一个总结:“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这句话让我联想到前文蘧伯玉的使者见孔子的情景。孔子问起蘧伯玉,使者说“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离开后,孔子盛赞使者:“使乎!使乎!”

如果有人问孔子的学生:“你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这就是我的老师”,想必孔子听了也会有“使乎!使乎!”的感受。

孔子出身于没落的士阶层,他说自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小时候家里困难,什么样的杂活累活都干过。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他没有抱怨过老天,也没有埋怨过他人。“下学而上达”,即从底层开始,下学人事,上达天命。

孔子感慨“知我者其天乎”,意思是,能够了解他这一番良苦用心的,能够知道他的修为境界的,可能只有老天了吧。

我们中国人经常讲“举头三尺有神明”,也许从心理学上讲,这的确是有道理的,因为这句话会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安慰。人生难免遇到一些失意的事,他人误解你甚至诋毁你,但是想想看,“举头三尺有神明”啊,上天总是懂你的。这样一想,也许你的内心就能自我接纳了,不再感到委屈、惶惑、愤懑。

有人对孔子的理解是“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而孔子自己又倡导“文、行、忠、信”“仁、义、礼”……这都是孔子的教学内容。

让孔子评价自己的一生,那就是这句话——“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希望我们都能尝试朝这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