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脚踏厚土,仰望星空(1 / 1)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路问孔子什么叫作“成人”。在古代,“成人”就是完人的意思,子路问的是一个人怎样才能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我觉得英文里有个词能比较精准地概括这个意思:grow up(长大成人)。成年人其实是一个相当高的要求,并不完全凭年龄而论。很多人哪怕长到三四十岁,内在依然是个孩子,他们做事、说话时总是急切地想推卸责任,比如“我没有责任,你不能这样说我”“我又没有错,凭什么,这样不公平……”。

一个真正的成年人是怎样的呢?在《奈飞文化手册》中讲到奈飞招人的原则,就是只招成年人。我很难给成年人下具体的定义,但还是可以总结出成年人的一些特征:不需要整天跟别人说明自己、解释自己;不会急于撇开责任,不会总是讲“我没错,这不怪我”;不会过于在乎与面子有关的事;有较高的自尊水平,自我认可,不脆弱,不会轻易被伤害;把目光放在如何解决具体的问题上,而不是关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比如生活中,有的人到了老年时期,还在为面子、为自己脆弱的玻璃心而痛苦着。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正长大了或成熟了,很重要的界定标准就是对方是否怀抱一颗不必要的玻璃心,是否容易被伤害到,是否具有完整的人格。

孔子是这样回答子路的。

“臧武仲之知”:臧武仲是鲁国的大夫,很聪明,有智慧。

“公绰之不欲”:像孟公绰一样,没有过分的欲望。

“卞庄子之勇”:卞庄子是鲁国最勇猛的一个大夫。《荀子》中有言:“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齐人多次想要伐鲁,但只要卞庄子在,就不敢打。

“冉求之艺”:孔子曾夸奖冉求,说他多才多艺、爱学习。

孔子举的例子中,前三者都做过鲁国的大夫,第四位是自己的学生。

孔子认为,有知、不欲、有勇、有艺还不足以称作成人。他提出“文之以礼乐”,就是还要教人礼乐,让这个人的外在有恰到好处的修饰,这个人才算是人格完备了。

接下来的文字,有可能是孔子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的补充。

当然,也有可能是子路说的话。子路对孔子说的话不是全盘接受。子路说,夫子说的要求过高了,其实不用那么费劲,只要能够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也可以算作成人。

“见利思义”就是不要见利忘义,要有底线。

“见危授命”是指遇到危险的事,能够舍生取义。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同“约”,约束之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哪怕长期处于困苦之中,也不忘记自己的平生之志。

如果认为以上是子路讲的话,可以解释得通。子路在补充老师的说法,降低了成人的要求。但是根据我们对子路的了解,又觉得子路很难说出这么“漂亮有力”的话。

所以,这句话可能是孔子说的。孔子先以贤者举例,跟子路列出了成人的较高标准,但又觉得很难做到,就补充了低一级的要求——只要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就可以了。

不论这段话是出自谁之口,我们读完这段,至少应该记得三点。

见利思义:不要一看到钱就忘记义,不管来路正不正、符不符合道义、有没有签过合同……

见危授命:遇到了危险,要能够站出来,勇于承担责任。

久约不忘平生之言:王尔德说“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纵使不幸地遭遇长期的贫困,也永远不要忘记去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