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王守仁初结甘泉子,李梦阳暴打张鹤龄(1 / 1)

(一)

户部郎中李梦阳因为弹劾寿宁侯张鹤龄而下狱,着实让京里的官员们紧张了一阵子。结果弄到最后,这个不知死活的陕西土鳖大老李只是入狱一个月,罚了三个月俸禄,身上连油皮儿都没碰破。这么一来朝廷官员们的心情轻松多了,因为去年一场大案而紧绷的朝局也慢慢缓和下来了。

这天王守仁从兵部衙门回来,喜形于色,脚下走得飞快。王华正在庭院里站着,见儿子乐成这个样儿,就问:“有什么事?”

守仁乐呵呵地说:“今天听同僚们议论,说兵部尚书刘大人准备奏请陛下裁撤一批派到各地的监军太监。这事父亲听说了吗?”

这话倒出乎王华的意料:“怎么,兵部又要动本?”

守仁忙说:“听说奏章还没递上去,不过消息已经传出来了。”

“这个时候动本……”王华仰起脸来略想了想,缓缓摇头,“刘大夏是个聪明人,不该在这个时候捅马蜂窝……只怕是谣传吧?”

“不是谣传。听说刘部堂上奏请求裁撤二十四镇监军太监,还有人说这其实是皇上的意思。”

王华又沉吟半晌,嘴里“哦”了一声,再没问别的话。

王守仁十分聪明,看老父亲虽然面无表情,眼睛里分明透出几丝喜气来,又把他前前后后的几句问话连起来一想,忽然明白过来:“难道父亲早就知道皇上有裁撤监军太监的打算?”

听儿子问这傻话,王华沉着脸把手一摆:“岂有此理!做臣子的怎能揣测圣意?”看了守仁一眼,又慢吞吞地说:“其实早在弘治十五年皇上就对我说起过裁撤宦官的话,可这件事太大,皇上一直犹豫不决,加上地方有灾,忙不过来,就暂时放下了。去年旱灾最厉害的时候西涯先生闹了一场,皇上下旨修省,兵部的刘老先生很聪明,趁机奏请裁撤织造太监,这个时机抓得好,皇上也准了。可刘大夏紧接着又提出裁撤监军太监,这就有些操切了。”

——又是“操切”。这个词儿守仁可不怎么喜欢。

王华看出儿子脸上的神气,也知道从去年“修省”到后来的“张天祥案”,其中的来龙去脉守仁一直摸不着头脑,结果前前后后惹了好多乱子出来。现在正好借这机会提点他一下。就先不理守仁,只管往下说:“你想想,西涯先生那一闹虽然偏激了些,可时机很好。皇上是位有道明君,早想改革时弊,正好借这机会下旨‘修省’,也是真心实意。本来事情进展得挺顺利,各项弊端也开始逐一革除,想不到给事中许天锡、兵部刘大夏恰好一前一后连上两本,一个要裁撤宫里的管事太监,一个要裁撤监军太监!这一下把事情推得太急,反而让皇上起了疑心,结果闹出去年那场大案,把一件好事倒办成坏事了。表面上看,惹事的好像是刘大夏,其实真正惹恼了皇帝的是许天锡……”

是啊,大明朝的皇帝一向用特务监视大臣,裁撤宫里的管事太监就等于裁了皇帝的“耳目”,这还得了?许天锡只是个小小的给事中,人微言轻,小题大做,弘治皇帝可以拿他的话不当回事儿。哪想到刘大夏恰在此时提议裁撤监军太监!这就给弘治皇帝一个错觉:是不是背后有人指使许天锡上奏请裁管事太监?眼看这事办不成,刘大夏又退而求其次,请求先裁监军太监。这个刘大夏是自己“跳出来”的,还是背后另有人指使?

——李东阳的抗谏、许天锡的上奏、刘大夏的奏章,这几件看似环环相扣的事件,中间会不会有什么联系?

刘大夏不同于许天锡,他是三朝老臣、兵部尚书,在“修省”这件事上又跟内阁三位辅臣站在一起。这么一来,李东阳、许天锡、刘大夏、内阁,劝皇帝“修省”、裁撤织造太监、裁撤监军太监、裁撤宫里管事太监……这些事全都串成了一串儿,“小题”变成“大题”,顿时令皇帝生疑!结果就引出一场惊人的“大案”来。

以前王守仁只知道“张天祥案”是个冤案,也知道因为这个案子断送了大明朝的一场大改革。可这里头的重重黑幕他这个年轻人根本看不透。现在老父亲一说,守仁回头再一想,自己也出了一身冷汗。

——表面一团和气,底下全是心机!这就是朝廷。怪不得那些有本事的大臣们一个个都像“成化辛丑状元公”王实庵老先生一样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都是在这个朝廷里头磨炼出来的。

眼看儿子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朝局也看明白了,王华这才缓缓说道:“老子说得好,‘治大国如烹小鲜’。越是办大事越急不得。眼下内阁的刘、谢两位元辅都是詹事府出身,天子身边的近臣,兵部刘大夏也极得天子信任。这信任当然是好事,可也不能因为皇上信任就‘操切’行事,不管不顾,硬碰硬!把事办得太急,弄得皇上没有台阶可下。皇上下不了台,这怎么得了!”看了儿子一眼,故意问了一句,“你说是不是?”

老父亲的话守仁未必都能接受,可他心里也知道父亲这些话一字一句都有道理,就应了一声:“父亲说得对。”

王实庵虽然口口声声在这里教训儿子,其实听说朝局即将转变,他心里也很高兴:“自从去年办了‘张天祥案’之后,我本以为这三五年内陛下不会再轻易提起裁撤宦官的事,想不到这才半年时间,陛下反而下了更大的决心!不简单,实在不简单……”说到这儿,脸上不由得露出些笑意,微微颔首,“能有这样的胸襟气度,真是一位圣明天子。这一次动起手来,就是真的了!”

一听这话王守仁喜上眉梢:“这么说真要收拾那个‘三不动’了?”

王华横了儿子一眼:“什么话!你这个‘操切’的毛病不好!办大事的人性子一定要沉稳。孔圣人说,‘君子不重则不威’。这话你一定要记着!事要认真办,话不可以乱讲。”

——到这会儿王守仁才真正明白了“操切”二字的含义。

唉!到底是年轻人,思想偏激,只知道意气用事,毛毛躁躁的,把父亲和陆偁老先生都给误会了。

别看王守仁这年已经三十五岁了,可要说“办大事”,和老父亲这一代人比起来,他要学的东西还多得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