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与共学”“可与适道”“可与立”“可与权”:(1 / 1)

求学的四步进阶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基本上是分了这四个台阶的。

首先,“可与共学”,这是入门。一个人报了名,开始进门学习了,这叫作“共学”。

其次,“未可与适道”,虽然大家在一块儿学习,但未必都是来求道的。很多人是为了交朋友而进入学堂,还有的人是为了以后能够混口饭吃而来学本领。立志求道的人是少数。

再次,“可与适道,未可与立”。一些人的确是奔着求道而来的,但是“未可与立”,他未必能够守住道。

从想学到追求学道,再到学成守道,是不是就够了呢?

当然不够。

所以最后,“可与立,未可与权”,如果能够坚守求道,还要懂得权变。权变才是我们求学的最后一步。

通权达变是儒家所追求的境界。王阳明就可以被评价为通权达变。王阳明在跟宁王打仗的时候,伪造公文文书,上面全是假话,宁王被骗得一愣一愣的。王阳明如果是一个腐儒,就会坚持君子不能说谎的原则。但王阳明知道现在是在打仗,我们是正义的一方,何必跟造反的宁王讲什么温良恭俭让呢?兵不厌诈,这就是通权达变。

孔子对于自己的人生概括,是七十岁以后“从心所欲,不逾矩”。通权达变一定是有一个限度的,我们要追求的是,通权达变而不逾矩。如果别人给贿赂也收,随意地弄虚作假,那不是通达权变,而是失去底线。

通权达变的关键,是掌握尺度,所以这是很高的境界,是有修为的人才能够做到的。

在这句话中,孔子讲了求学的四步进阶:第一阶是“可与共学”;第二阶是“可与适道”,也就是追求道;第三阶是“可与立”,即守道;第四阶是“可与权”,即权变。

教条相对容易,而自在很难。

如果有心的话,你可以对比一下朱熹和王阳明作品的风格。朱熹写的东西,基本上是“可与立”,他能够守住道,他也是圣人;但是王阳明写的东西,明显要活泼得多,应用性更强。王阳明能够在事功方面做出很好的成就,是通权达变的结果。

希望我们能够先立一个志向,从“共学”开始走入“适道”,逐渐地走到“立”,最后才能通权达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