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是我在领导力课堂上,引用最多的一段话。
“子绝四”,即“孔子四戒”,他杜绝了会给个人和组织带来严重伤害的四件事。
毋意:别臆测,别瞎猜。
毋必:不要武断。领导者将个人的主观意志变成整个公司的标准,是非常危险的事。
如果一个组织中,所有的人都唯领导者马首是瞻,领导者的要求无论对错,一定要做到,这是很危险的。但在很多人看来,这叫作有执行力。还有领导者标榜,“我宁肯有错误的执行力,也不要带一个没有执行力的队伍”,这种理念会把一个队伍带向深渊。
毋固:不要固执。对于一件事情,如果你知道了新的信息,意识到了颠覆你以往观点的事实,你就该改变,该认错。
毋我:不要主观。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把这四个字提炼出来——意必固我,就是孔子要杜绝的东西。
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用在当今生活中,我们会联想到一个知识点,叫推理阶梯。
“毋意”,“意”就相当于推理阶梯。大部分人有过被别人推理的经历,通过某个端倪就猜测到了一个貌似完整的过程。当我们被别人推理时,难免产生委屈、难过、愤怒的情绪。那么,我们有没有推理过别人?
人际关系中的很多矛盾,无论是朋友之间,还是同事之间;无论是下属和领导之间,还是合作方之间,关系变得糟糕,都是因为人们用推理替代了沟通。
为什么不愿意沟通,而总是臆测、推理呢?因为沟通会带来尴尬,人们觉得把一件事摊开了讲太不体面了,大家心知肚明就好了。这种心知肚明其实是对关系的一种放弃。
这种“推理阶梯”会对组织造成极大的伤害,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提醒我们不要瞎猜。
再说说什么叫“毋必”。举个例子,我在公司里经常会跟团队成员说:你们要允许我在会议上发言,但如果你们将我说的每一句话都不假思索地贯彻执行,我就不敢发言了。比如我要创新,我会提出很多新鲜的设想,而这就可能会犯错。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探讨、争论,再决策。
假如老板标榜“言出必行”,只要是自己讲的话,所有人就一定要做到,这家公司为了实现老板讲的话,会付出一切代价。这将非常危险。
心理学上做过一个测试:将同样的一个需要决策的复杂问题给到两个不同的组,其中一个组的成员都来自同一个地区,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差不多的想法。另外一个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的文化区域,大家的出发点就不一样,会产生大量的争论。最后,看两组决策的科学程度。
实验结果是,有争论的一组做出决策的科学程度远远高过没有争论的一组。
还有一个现象是发生在投资俱乐部里的。有的投资俱乐部是由熟人、亲戚、朋友组成的,有的则是由陌生人组成的。有人研究了大量的投资数据之后发现,凡是由熟人组成的投资俱乐部,业绩都很糟糕,大家投资的项目很难取得成功。通过分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都太熟了,彼此顾及关系和面子,你提供了一个消息,我很容易就相信你,也不愿意去调查。由于信息层太过单一,最后导致投资失败的概率增高。
而由陌生人组成的投资俱乐部,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人提出某个公司有投资价值,其他人不会轻易相信,都会去进行调查,去寻找数据,最后交换各自的信息,再互相辩论。通过积极的沟通、争论,也就会让最优解呈现出来。
孔子讲了应该注意的四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只要做到“毋意,毋必”,基本上就不会固执己见,更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孔子能够做到这些,是因为他坚持实事求是,他接受不确定性。敢于拥抱和接受不确定性,才是让人生进步最快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希望所有的事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按照自己设定的节点,一个一个地发生,最后达到自己的目标,那他一定很难真正地成长。这样的人是缺乏想象力的,即使进步,也属于“确定性的进步”,而不确定性才是这个世界的常态。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不确定性共舞,不愿意接收外界多元化的信息,不愿意信任他人,只将周围的人当作实现自己想法的工具,那他的所作所为一定是意、必、固、我。
如果一个人能够用开放的心态面对外界,相信别人也是具有价值的,别人的决策有可能像自己的一样好,才能够做得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四戒”的这八个字,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的是相当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