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有人跟孔子说,“你是圣人,你厉害,我们普通人做不到”。在当今社会上,也有很多人喜欢将别人封圣,喜欢神化天才。比如莫扎特钢琴弹得很好,大家就会说,我们没法比,他是天才,五岁就会作曲。有人说贝多芬厉害,马上就有人说那也是天才;有人说华罗庚厉害,同样会有人说他是天才。
我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别人的“表扬”:“樊老师讲书讲得好,这是天赋。你别否认,我告诉你,你就是有天赋。”
我说:“我之前不爱读书,这真不是天赋,我是工作以后才慢慢学的。”
“不可能,你小时候常常参加诗歌朗诵会,你肯定得过奖!”
有些人往往把别人的一些长处归于天赋,从而给自己的不行动找理由和借口。
人就怕认知失调,做了与自己认知不一致的事情,从而引发内心的不舒服。我觉得自己是个很厉害的人,为什么我就达不到莫扎特的水平?觉得自己不如莫扎特有天赋,自己在钢琴方面天生笨拙,莫扎特能做到的我做不到!这就会感到痛苦,感到很难过。
因认知失调而感到难过的时候,怎么办?人就会想办法改变。很多人没有高超的钢琴演奏技艺,并非天赋极差,而是因为不愿意像莫扎特一样去做大量而有针对性的练习。
既不愿意下功夫练习,又想解决认知失调,只好说莫扎特是学不来的,他是天才,几百年就出这么一个。这样给他人贴上一个神圣的标签,自己就得到了安慰。莫扎特没有从这种神化中得到任何好处,他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天才。
孔子也不认为自己是个天才。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是圣人,我不是那样的人。但是老百姓和学生希望孔子是这样的人,因为这样一来,大家都可以轻松了,不用像他一样学习,不用那么努力,解决了认知失调。这就是人们喜欢给出色的人贴圣人标签的原因。
我们如果真的有志气,就要相信,孔子能做到的事,自己一样能做到。王阳明十八岁的时候,在江西遇到大儒娄谅。娄谅跟王阳明说的一句话,让这个小伙子转变了整个人生的方向。他告诉王阳明“圣人必可学而至”,这意味着孔夫子这样的圣人,人们通过学习也是能够达到他那个程度的。只要努力学习,其他人也能成为圣贤,这让王阳明豁然开朗。
如果我们简单地把周围那些厉害的、很棒的人,贴上“天才”“天赋异禀”的标签,那我们就堕落了,就算自己有天赋也难免泯然众人矣。
孔子在这儿跟他的学生强调:我根本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不是天生就什么都明白。
接下来,孔子说“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好古”其实就是爱学习,孔子喜欢学习前人的经验,而不是闭门造车。
孔夫子解释过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提倡,对于学习知识,要非常敏锐、勤奋,讲求主动、能动地学习。“敏以求之者也”,差不多就是这种求学状态。
要想把这句话理解透彻,推荐阅读《刻意练习》,它点破了关于天才的神话,告诉我们像莫扎特、帕格尼尼这样的人,全是靠勤奋练习才取得的成就。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讲出了这个道理。
孔子把人做了分类:最上的人叫圣人,生而知之;其次,学而知之;再次,困而知之,就是有疑难了才去学习;最次者,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被问题困住了还不学,每天生活得很痛苦,在痛苦里挣扎,天天“?”人、骂人、难过,就是不学习。
孔子说他没见过生而知之的人,这种人可能有,但他没见过。他认为尧、舜可能是圣人,孔子对死去的人一般比较宽容,死去的人得一个“圣”“仁”名号都是可以的。
但如果一个人活着,孔子不会说这个人是圣人,这个人是仁人。他也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圣人。
通过学习这一节,希望我们能够更多地相信“敏以求之”,相信“好古”,去努力地学习前人的经验,而不是非要说厉害的人都是天才,其他人没法达到他们的程度。